緒論
一 《肇論》研究的回顧
二 本書基本意旨與主體內容
第一章 《肇論》產生的背景
第一節(jié) 《肇論》產生的社會背景
第二節(jié) 《肇論》產生的思想背景
一 魏晉玄學的展開
二 佛教傳入中國后的發(fā)展
第二章 《肇論》思想意旨——“空”
第一節(jié) 僧肇的般若思維方法
一 中道思想
二 無分別觀念
三 二諦理論
四 遮詮法
五 空的觀念
第二節(jié) “智空”——《般若無知論》要旨
一 《般若無知論》研究現狀
二 《般若無知論》要旨——“智空”
第三節(jié) “法空”之“真諦法空——《不真空論》要旨
一 《不真空論》研究現狀
二 《不真空論》要旨——“真諦法空”
第四節(jié) “法空”之“俗諦法空”——《物不遷論》要旨
一 《物不迂論》研究現狀
二 《物不遷論》要旨——“俗諦法空”
第五節(jié) “智法俱同一空”——《涅槃無名論》要旨
一 《涅槃無名論》的研究現狀
二 《涅槃無名論》要旨——“智法俱同一空”(“果空”)
第六節(jié) 《肇論》思想的地位
第三章 南北朝時期的《肇論》思想注疏
第一節(jié) 南北朝《肇論》思想注疏背景
第二節(jié) 《肇論疏》的作者問題
第三節(jié) 《肇論疏》的版本問題
第四節(jié) 《肇論疏》的基本內容——以“佛性妙有”論“空
一 “大頓悟”與“小頓悟”
二 “本有”與“始有”
三 “正因”、“正果”與“緣因”、“緣果”
四 “正感”與“傍感”
五 “妙有妙無”與“非有非無”
第五節(jié) 《肇論疏》的體用觀
第六節(jié) 《肇論疏》對般若實相學的融合
一 “二諦”
二 中道
三 畢竟空
四 無所得
五 般若論辯
第四章 隋唐時期的《肇論》思想注疏
第一節(jié) 隋唐《肇論》思想注疏背景
第二節(jié) 元康其人其學
第三節(jié) 元康《肇論疏》在日本的流傳
第四節(jié) 文本詮釋和哲學詮釋相結合的元康《肇論疏》
一 文本詮釋——探究僧肇原本心理意向
二 哲學詮釋——以“教、理、境、智”論“空”
第五章 宋明時期的《肇論》思想注疏
第一節(jié) 宋明《肇論》思想注疏背景
一 宋明佛教的諸宗融合
二 宋明佛教的“三教合一”
第二節(jié) 宋·遵式的《肇論》思想注疏——以“一法印之心”論“空”
一 遵式其人其學
二 遵式的《肇論》思想注疏——以“一法印之心”論“空”
三 遵式對《肇論》的整體理解
四 遵式《肇論》詮釋中對華嚴宗、唯識宗的融會
第三節(jié) 宋·凈源的《肇論》思想注疏——以“真心”論“空
一 凈源其人其學
二 凈源的《肇論》思想注疏——以“真心”論“空”
三 凈源《肇論》詮釋的特征
第四節(jié) 元·文才《肇論》思想注疏——以“一真法界”論“空”
一 文才其人其學
二 文才的《肇論》思想注疏——以“一真法界”論“空”
三 文才《肇論》詮釋中對禪宗、天臺宗和唯識宗的融會
第五節(jié) 明·德清的《肇論》思想注疏——以三“心”論“空”
一 德清其人其學
二 德清對《肇論》的總體把握
三 德清的《肇論》思想注疏——以三“心”論“空”
結語:從《肇論》注疏的發(fā)展演進看佛教
中國化的復雜性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