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數字傳輸引論
1. 1 數字信號及有關基本定義
1. 2 數字信號傳輸碼型
1. 3 數字信號傳輸系列
1. 4 基帶數字傳輸原理
1. 4. 1 碼間干擾及眼圖
1. 4. 2 Nyquist準則與Nyquist濾波特性的最佳分配
1. 4. 3 基帶傳輸的誤碼率
1. 4. 4 匹配濾波
1. 4. 5 基帶時域均衡
1. 5 通帶數字傳輸原理
1. 5. 1 數字調制解調的一般概念
1. 5. 2 通帶傳輸的最佳檢測概念與誤碼率
1. 6 大容量無線數字傳輸引論
1. 6. 1 大容量數字微波傳輸系統(tǒng)模型
1. 6. 2 大容量無線數字傳輸與未來通信網構成的基本關系
1. 6. 3 大容量無線數字傳輸的一些主要技術問題
1. 6. 4 當代大容量無線數字傳輸的基本特點與主要發(fā)展動向
第二章 傳輸分析
2. 1 傳輸信號的波形分析
2. 2 傳輸信號的功率譜分析
2. 2. 1 功率譜分析方法
2. 2. 2 功率譜分析的一些重要公式與結果
2. 3 熱噪聲. 干擾. 失真同時作用下的誤碼分析
2. 3. 1 分析計算方法分類
2. 3. 2 熱噪聲. 干擾. 失真作用下的MPSK系統(tǒng)的誤碼率分析
2. 3. 3 熱噪聲. 干擾. 失真作用下的MQAM系統(tǒng)的誤碼率分析
2. 4 頻率選擇性衰落的中斷預測分析
2. 4. 1 傳播模型及有關統(tǒng)計參數
2. 4. 2 頻率選擇性衰落的對抗措施
2. 4. 3 Signature的概念
2. 4. 4 頻率選擇性衰落的中斷預測
2. 5 射頻干擾分析
2. 5. 1 FDM-FM系統(tǒng)間的干擾
2. 5. 2 模擬或數字系統(tǒng)對數字系統(tǒng)的干擾
2. 5. 3 數字系統(tǒng)對模擬系統(tǒng)的干擾
2. 5. 4 A. L及R. I. 方程及其推廣應用
2. 6 可靠性. 可用性分析
2. 6. 1 概念與定義
2. 6. 2 可靠性. 可用性估計
第三章 信號設計與信號檢測
3. 1 基本理論問題-一評價標準及性能極限
3. 2 從頻域. 時域響應觀點出發(fā)的信號設計
3. 2. 1 按Nyquist準則進行信號設計
3. 2. 2 最佳波形設計
3. 3 從頻域有效利用及抵抗非線性失真觀點出發(fā)的信號設計
3. 3. 1 最小頻移鍵控(MSK)及連續(xù)相位調制(CPM)
3. 3. 2 CPM的一般表達
3. 3. 3 相位網格圖及相位圓柱圖
3. 3. 4 CPM信號設計及多種CPM型信號性能對比
3. 4 從信號星座觀點出發(fā)的信號設計
3. 4. 1 PSK及QAM
3. 4. 2 二維星座的最佳分布
3. 4. 3 部分響應QAM-LQPRKm
3. 4. 4 正規(guī)QAM星座的優(yōu)化修正設計
3. 5 信號檢測與最佳接收
3. 5. 1 再論匹配濾波
3. 5. 2 相干載波恢復
3. 5. 3 相干解調與延遲邏輯解調
3. 5. 4 瞬時判決的最佳檢測
3. 5. 5 多符號間隔觀察的延遲判決檢測
3. 5. 6 有嚴重碼間干擾作用下的最佳檢測
第四章 信號處理
4. 1 頻率域及時間域自適應均衡
4. 1. 1 中頻頻域自適應均衡
4. 1. 2 中頻時域自適應均衡
4. 1. 3 基帶自適應均衡
4. 1. 4 自適應均衡器結構問題的進一步討論
4. 1. 5 自適應時域均衡器的性能改善示例
4. 1. 6 判決反饋均衡器的誤碼傳播影響估計
4. 2 自適應干擾抵消
4. 2. 1 基帶自適應干擾抵消
4. 2. 2 中頻自適應干擾抵消
4. 2. 3 數模兼容傳輸時的干擾抵消
4. 2. 4 同路徑干擾的自適應干擾提取再注入型干擾抵消技術
4. 2. 5 雷達干擾抵消
4. 2. 6 自適應干擾抵消器結構問題的進一步討論
4. 3 預失真線性化處理
4. 3. 1 不同線性化處理技術的比較
4. 3. 2 自適應預失真線性化
4. 3. 3 一些具體結構問題的進一步討論
4. 4 自適應發(fā)信功率控制
4. 4. 1 數模兼容傳輸時的ATPC構成
4. 4. 2 適應多載波并聯(lián)傳輸借助數字公務信道傳輸控制信息的ATPC構成
4. 5 多載波并聯(lián)傳輸處理
4. 5. 1 從容許帶內線性振幅色散理解多載波并聯(lián)處理抗色散能力的改善
4, 5. 2 從Signature理解多載波并聯(lián)處理抗衰落能力的改善
4. 5. 3 多載波并聯(lián)傳輸的基本系統(tǒng)結構
4. 6 自適應無誤碼倒換處理
4. 6. 1 無誤碼倒換的基本要求及主要指標擬訂
4. 6. 2 不停機誤碼檢測
4. 6. 3 自適應時延調節(jié)
4. 7 自適應分集接收
4. 7. 1 自適應分集接收分類及分集接收性能改善的一些新認識
4. 7. 2 單路振幅相位同時可調的判決定向最佳合成分集接收
4. 7. 3 雙路振幅相位可調的最佳合成分集接收
4. 8 微波幀復接處理
4. 8. 1 微波幀復接的基本要求
4. 8. 2 同步復接及異步復接
4. 8. 3 不同碼速調整方案的比較
4. 8. 4 幀構成及復接性能估計
4. 8. 5 CCITT推薦碼速調整設計參數示例
4. 9 糾錯編譯碼
4. 9. 1 自正交卷積碼
4. 9. 2 BCH碼
4. 9. 3 Lee碼
4. 9. 4 R-S碼及級聯(lián)碼
第五章 編碼調制及功率/頻譜有效利用
5. 1 調制與編碼
5. 2 編碼調制的基本優(yōu)越性
5. 3 網格編碼調制
5. 3. 1 TCM概念及其極限性能估計
5, 3. 2 TCM設計綜合的一般途徑
5. 3. 3 多維TCM
5. 3. 4 TCM碼參數計算機搜索結果
5. 3. 5 TCM在復雜運行環(huán)境下的性能估計
5. 3. 6 TCM的有關弱點及其解決途徑
5. 4 分組編碼調制
5. 4. 1 BCM碼構成的初期發(fā)展
5. 4. 2 最佳集分解BCM
5. 4. 3 BCM的性能估計
5. 5 恒包絡型信號的編碼調制
5. 5. 1 CPM型信號的編碼調制
5. 5. 2 MSK信號的網格編碼調制
5. 5. 3 FSK/PSK編碼調制
5. 6 降低調制狀態(tài)數的編碼調制
5. 7 TCM的實用實施途徑
5. 7. 1 卷積碼一般構成及刪除型卷積碼
5. 7. 2 TCM的實用實施途徑
5. 8 級聯(lián)編碼調制
5. 8. 1 串聯(lián)型級聯(lián)編碼調制
5. 8. 2 并聯(lián)型級聯(lián)編碼調制
5. 8. 3 串聯(lián)加并聯(lián)型級聯(lián)編碼調制
5. 9 編碼調制信號的最佳檢測
5. 9. 1 Viterbi譯碼
5. 9. 2 Viterbi譯碼的性能估計
5. 9. 3 編碼調制信號的最佳檢測
5. 10 編碼調制信號最佳碼構成的進一步討論
5. 10. 1 衰落環(huán)境下編碼調制信號的最佳碼構成
5. 10. 2 干擾環(huán)境下編碼調制信號的最佳碼構成
5. 10. 3 多維星座及多維編碼調制
5. 11 高速數字傳輸的編碼調制應用示例
第六章 微波收發(fā)信技術
6. 1 設備典型結構及性能指標要求
6. 2 微波低噪聲場效應放大器
6. 2. 1 微帶電路基礎知識及基本結構
6. 2. 2 微波低噪聲場效應放大器指標要求及設計方法
6. 2. 3 基本結構及多級低噪聲放大器設計實際考慮
6. 3 微波功率放大器及微波預失真線性化技術
6. 3. 1 典型微波高功率放大器的非線性特性及性能指標要求
6. 3. 2 微波功率放大器
6. 3. 3 微波預失真器
6. 4 寬頻帶高線性上. 下變頻器
6. 4. 1 下變頻器基本原理及性能指標要求
6. 4. 2 下變頻器典型方案及示例
6. 4. 3 上變頻器基本原理及性能指標要求
6. 4. 4 上變頻器典型方案及示例
6. 5 高穩(wěn)定度微波本振源
6. 5. 1 基本原理及性能指標要求
6. 5. 2 鎖相微波本振源典型方案及示例
6. 6 微波帶通濾波器
6, 6. 1 微波濾波的重要作用及性能指標要求
6. 6. 2 微波濾波器的一些典型設計方案示例
6. 7 中頻放大. 濾波及均衡
6. 7. 1 中放. 濾波. 均衡分系統(tǒng)的構成及其性能指標要求
6. 7. 2 中頻放大器
6. 7. 3 中頻濾波及均衡
6. 8 中頻預失真線性化技術
6. 9 分波道及天饋線
6. 9. 1 典型天饋及分波道分系統(tǒng)性能指標
6. 9. 2 分波道設備
6. 9, 3 饋線設備
6. 9. 4 天線設備
6. 10 微波收發(fā)信設備的測試方法及實測結果
6. 10. 1 高頻收發(fā)信系統(tǒng)主要指標測試方法
6. 10. 2 有關實測結果
第七章 高速多狀態(tài)限帶調制及自適應同步解調技術
7. 1 高速多狀態(tài)限帶調制及自適應同步解調設備的典型結構
7. 1. 1 設備典型'結構及性能指標要求
7. 1. 2 典型傳輸指標要求
7. 2 限帶要求及滾降濾波技術
7. 2. 1 發(fā)信功率譜框架及最小傳輸容量限制
7. 2. 2 滾降濾波要求
7. 3 MPSK及MQAM調制
7. 3. 1 調制器用基本部件--乘法器
7. 3. 2 MPSK調制
7. 3. 3 MQAM調制
7. 3. 4 收發(fā)邏輯處理
7. 3. 5 MPSK/MQAM通用多狀態(tài)調制器的構成
7. 4 高速同步解調器的相干載波恢復技術
7. 4. 1 高速多狀態(tài)同步解調基本原理及時域傳輸波形狀況
7. 4. 2 相干載波恢復環(huán)路分類及MPSK信號的相干載波恢復
7. 4. 3 高速多狀態(tài)MQAM信號的相干載波恢復
7. 4. 4 估值均衡聯(lián)合型載波恢復環(huán)路的通用基帶處理技術
7. 4. 5 載波恢復環(huán)路的通用設計方法
7. 5 高速同步解調器的位定時恢復技術
7. 5. 1 位同步信號的性能要求
7. 5. 2 位同步信號的提取方法
7. 5. 3 位同步信號的提純方法
7. 5. 4 數字式位定時恢復方法
7. 6 高速多狀態(tài)自適應同步解調
7. 6. 1 同步解調系統(tǒng)設計基本要求
7. 6. 2 估值均衡聯(lián)合型近代自適應同步解調器的基本結構模型
7. 6. 3 環(huán)路性能的分析/模擬方法
7. 6. 4 實際設備構成的基本特點及主要設計考慮
7. 7 全數字調制解調技術
7. 7. 1 全數字化調制. 解調器的一般構成
7. 7. 2 快速鎖定的高速全數字化載波恢復環(huán)技術
7. 7. 3 全數字化自適應均衡及干擾抵消的接收機結構
7. 8 新一代高速多狀態(tài)調制解調技術
7. 8. 1 16QAM限帶調制及估值均衡聯(lián)合型自適應同步解調分系統(tǒng)
7. 8. 2 MQAM階梯圓滑化星座結構高速多狀態(tài)調制及自適應同步解調
7. 9 高速多狀態(tài)調制解調性能測試方法及實測結果
7. 9. 1 性能測試方法
7. 9. 2 實測結果
第八章 自適應均衡技術
8. 1 設備典型結構及性能指標要求
8. 2 可變諧振型中頻頻域自適應均衡
8. 2. 1 可變諧振型中頻AFE方案評價
8. 2. 2 軟. 硬件設計構成
8. 3 中頻時域自適應均衡器
8. 4 自適應盲均衡
8. 4. 1 盲均衡算法概述
8. 4. 2 CMA及RCA盲均衡
8. 4. 3 多級MAP型盲均衡
8. 5 全數字自適應均衡
8. 6 自適應均衡器與高速調制解調器的聯(lián)合結構設計
8. 6. 1 TCM與Viterbi檢測情況下自適應均衡與高速調制解調的聯(lián)合結構設計
8. 7 自適應均衡設備的測試方法及實測結果
8. 7. 1 性能測試方法
8. 7. 2 實測結果
第九章 無誤碼倒換技術
9. 1 設備典型結構及性能指標要求
9. 1. 1 典型結構
9. 1. 2 典型技術指標要求
9. 2 大容量數字微波傳輸N:1無誤碼倒換結構示例
9. 2. 1 日本4/5/6L-D116QAM 200Mbit/s系統(tǒng)的無誤碼倒換
9. 2. 2 具有分集通路中頻接口帶DAP-140Mbit/s設備的N:1無誤碼倒換
9. 2. 3 并聯(lián)倒換與串聯(lián)倒換的簡要對比
9. 3 無誤碼倒換運行中的幀同步器
9. 3. 1 幀同步檢測與搜索
9. 3. 2 奇偶校驗檢測
9. 3. 3 路由選擇識別
9. 4 自動. 手動倒換控制
9. 4. 1 倒換控制的基本信號流向及主要技術性能要求
9. 4. 2 倒換控制流程
9. 5 SDH系統(tǒng)無誤碼倒換
9. 5. 1 SDH網絡無誤碼倒換的必要性
9. 5. 2 利用AX組件的無誤碼倒換方法
9. 5. 3 利用AX組件的SDH網絡救復結構
9. 6 無誤碼倒換性能的測試方法及實測結果
9, 6. 1 重要性能指標測試方法
9. 6. 2 主要性能實測結果
第十章 微波幀復接技術
10. 1 設備典型結構及性能指標要求
10, 1. 1 典型結構
10. 1. 2 典型性能指標要求
10. 2 微波幀復接其它結構示例
10. 2. 1 NEC 500系列MDAP-140MB系統(tǒng)微波幀復接結構
10. 2. 2 NEC 700系列MDP-140MB 4T-700A系統(tǒng)微波幀復接結構
10. 2. 3 原意大利GTE公司CMF40-16QAM/140MB系統(tǒng)微波幀復接結構
10. 2. 4 480路X2異步復接8PSK-960路系統(tǒng)微波幀復接結構
10. 2. 5 日本NTT 4/5/6L-D1 16QAM-200MB系統(tǒng)微波幀復接結構
10. 2. 6 加拿大NTRD-6B 64QAM-140MB系統(tǒng)微波幀復接結構
10. 3 微波幀復接主要部件構成方法
10. 3. 1 發(fā)信CMl/NRZ碼變換
10. 3. 2 發(fā)信數字信號處理器
10. 3. 3 收信數字信號處理器
10. 3. 4 NRZ/CMl變換
10. 3. 5 異步微波幀復接
10. 4 SDH微波幀復接問題
10. 5 微波幀復接性能的測試方法及實測結果
10. 5. 1 性能指標測試方法
10. 5. 2 主要性能實測結果
第十一章 公務傳輸技術
11. 1 公務傳輸種類. 特點及典型結構
11. 2 公務傳輸信息類型及業(yè)務組織
11. 3 次基帶模擬公務傳輸的性能分析與設計
11. 3. 1 公務二次調制及解調方式
11. 3. 2 公務信道對主信道的于擾
11. 3. 3 主信道對公務信道的影響
11. 4 FSK二次調制的數字公務傳輸
11. 5 公務傳輸構成示例
11. 6 公務傳輸性能的測試方法及實測結果
11. 6. 1 測試方法
11. 6. 2 實測結果
第十二章 微機化遠程監(jiān)控技術
12. 1 二級網漢字表達微機化遠程監(jiān)控設備及網絡典型結構
12. 2 中繼站設備
12. 3 主站設備
12. 4 傳輸信道
12. 5 鏈路級幀結構
12. 6 主機. 前端機. 從機. 網卡的功能及結構
12. 7 系統(tǒng)軟件結構及表達
12. 8 環(huán)境監(jiān)控設備
12. 9 智能化監(jiān)測告警顯示設備
12. 10 專家系統(tǒng)及人工智能在微波監(jiān)控中的應用
12. 11 SDH監(jiān)控有關問題
12. 11. 1 SDH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基本設計構成考慮
12. 11. 2 SDH監(jiān)控系統(tǒng)結構模型
12. 11. 3 網絡單元監(jiān)控系統(tǒng)
12. 11. 4 單盤控制系統(tǒng)
12. 11. 5 網絡管理操作系統(tǒng)
12. 11. 6 SDH監(jiān)控系統(tǒng)實際應用示例
12. 12 二級網遠程監(jiān)控主要性能及功能測試方法與實測結果
12. 12. 1 主要性能及功能測試方法
12. 12. 2 實測結果
第十三章 分集接收技術
13. 1 中頻合成型空間分集接收的一般結構及性能指標要求
13. 2 最大功率中頻合成型空間分集接收
13. 2. 1 結構框圖及動作原理
13. 2. 2 重要部件構成及設計
13. 3 最小色散中頻合成型空間分集接收
13. 4 空間分集接收時延差的動態(tài)調整方法
13. 5 頻率分集. 角分集. 方向圖分集及多重分集的應用前景
13. 6 分集接收設備性能測試方法與實測結果
13. 6. 1 性能測試方法
13. 6. 2 重要性能實測結果
第十四章 衰落模擬器及數字微波的傳播數據采集. 分析. 處理技術
14. 1 多徑衰落模型
14. 2 衰落模擬器的典型結構
14. 3 衰落模擬器的軟. 硬件構成
14. 3. 1 硬件構成
14. 3. 2 軟件構成
14. 4 中頻衰落模擬器測試方法與實測結果
14. 4. 1 測試方法
14. 4. 2 實測結果
14. 5 數字微波的傳播數據采集. 分析. 處理設備的典型結構
14. 5. 1 傳播測試的目的和意義
14. 5. 2 傳播測試設備的典型結構
14. 6 數字微波的傳播數據采集. 分析. 處理設備的軟. 硬件構成
14. 6. 1 硬件設備的結構
14. 6. 2 數據采集. 分析. 處理軟件程序
14. 6. 3 定標
14. 7 數字微波的傳播數據采集. 分析. 處理設備的測試方法及測試結果
14. 7. 1 衰落深度與帶內幅度色散的測試
14. 7. 2 交又極化鑒別度(XPD)的測試
14. 7. 3 空間分集的測試
14. 7. 4 模式參量的擬合
14. 7. 5 測試結果
第十五章 數字微波傳輸設備的電源技術
15. 1 數字微波設備電源性能要求. 特點及典型結構
15. 2 微波功率放大器電源技術
15. 2. 1 電氣性能
15. 2. 2 工作原理
15. 2. 3 電路設計
15. 3 調制. 解調. 數字處理設備電源技術
15. 3. 1 電氣性能
15. 3. 2 電路框圖
15. 3. 3 提高電路穩(wěn)定度的措施
15. 3. 4 減小紋波干擾的措施
15. 4 集成化技術
15. 5 數字微波設備電源性能的測試方法及實測結果
15. 5. 1 電壓調整率Sv的測試方法
]5. 5. 2 電流調整率SI的測試方法
15. 5. 3 溫度系數ST的測試方法
15. 5. 4 輸出紋波峰線峰值的測試方法
15. 5. 5 效率 的測試方法
15. 5. 6 實測結果
第十六章 同步數字系列信號的數字微波傳輸
16. 1 為什么要發(fā)展同步數字系列(SDH)
16. 2 SDH的信號結構及接口. 傳輸規(guī)范
16. 2. 1 SDH的比特速率
16. 2. 2 STM-1的幀結構
16. 2. 3 SDH的復接結構
16. 2. 4 SDH的接口特性
16. 2. 5 SDH傳送網分層結構
16. 2. 6 不同標準化組織的SDH傳輸標準間的關系及差別
16. 3 SDH對形成新一代數字微波傳輸方式的影響
16. 3. 1 適應SDH要求的數字微波新對策與新技術
16. 3. 2 實現SDH數字微波傳輸的其它有關問題
16. 4 新一代SDH數字微波及衛(wèi)星通信系統(tǒng)規(guī)劃與設計
16. 4. 1 涉及SDH傳輸的CCIR波道間隔. 容量配置及調制方式選擇示例
16. 4. 2 澳大利亞及新西蘭的規(guī)劃示例
16. 4. 3 日本NTT的規(guī)劃示例
16. 4. 4 一些實際系統(tǒng)設計構成示例
16. 4. 5 數字衛(wèi)星通信16QAM-STM-1傳輸設計示例
16. 5 SDH數字微波及衛(wèi)星傳輸網絡的構成
16. 5. 1 從傳輸網絡拓撲看SDH的優(yōu)越性
16. 5. 2 SDH自愈環(huán)構成
16. 5. 3 SDH互連環(huán)結構
16. 5. 4 更復雜的SDH網絡拓撲結構
16. 5. 5 高速數據SDH傳輸網構成
16. 5. 6 PDH/SDH兼容并存網絡管理
16. 5. 7 借助SDH數字微波系統(tǒng)構成SDH網絡
16. 5. 8 衛(wèi)星SDH網絡
第十七章 系統(tǒng)工程總體設計方法與示例
17. 1 假想參考通路數字連接模型及ITU-T/R對數字傳輸的性能指標與可用性指標要求
17. 1. 1 1TU-TG. 821建議與G. 826建議要求的基本差異
17. 1. 2 基于G. 821的質量指標要求
17. 1. 3 基于G. 826的質量指標要求
17. 2 數字微波傳輸射頻波道配置的有關建議要求
17. 2. 1 PDH的有關要求
17. 2. 2 SDH的有關要求
17. 3 基本設計目標及設計原則
17. 3. 1 基本設計目標
17. 3. 2 基本設計原則
17. 4 系統(tǒng)構成及接口配合
17. 4. 1 系統(tǒng)構成
17. 4. 2 接口配合
17. 5 射頻波道配置及干擾估計
17. 5. 1 射頻波道配置
17. 5. 2 實際干擾通路決定的信號干擾功率比的估計
17. 5. 3 數模兼容傳輸時干擾要求的估計
17. 6 電波傳播對路由設計. 站址選擇及通路性能的影響
17. 6. 1 通路幾何學
17. 6. 2 大氣. 地形的基本傳播影響及相應主要特征參數
17. 6. 3 平衰落性能估計
17. 6. 4 組合平衰落. 選擇性衰落. 干擾影響的瞬時中斷預測工程計算法
17. 7 線路信噪比計算
17. 7. 1 計算方法及程序結構
17. 7. 2 數值示例及通用源程序與軟件包問題
17. 7. 3 數字微波傳輸線路信噪比計算等基本公式
17. 7. 4 數字衛(wèi)星傳輸線路信噪比計算等基本公式
17. 8 線路性能指標及可用性指標分配方法
17. 8. 1 線路性能指標分配方法
17. 8. 2 由線路可用性指標要求對設備可靠性指標要求的分配
17. 9 瞬時中斷預測流程
17. 10 信噪比分配估計流程
17. 11 系統(tǒng)設計示例
17. 11. 1 大容量數字微波系統(tǒng)設計示例
17. 11. 2 大容量數字衛(wèi)星系統(tǒng)設計示例
17. 12 網絡. 子網絡及網絡保護
17. 12. 1 基本網絡拓撲結構模型
17. 12. 2 網絡保護的動態(tài)搜索算法
17. 13 一個實際大容量數字微波通信系統(tǒng)的設計. 研制. 開發(fā)實現與實測結果
17. 13. 1 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基本要求及全套新技術裝備
17. 13. 2 國家鑒定室內測試及野外現場試驗驗收的全套系統(tǒng)裝備布局
17. 13. 3 系統(tǒng)特性概要
17. 13. 4 系統(tǒng)構成典型方式
17. 13. 5 系統(tǒng)特點及技術水平
17. 13. 6 系統(tǒng)實測結果
結語
縮寫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