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安希(HuangAki),1967年生于日本奈良,現(xiàn)居大阪。茶藝家。作者與北京出生的藝術家黃銳結婚后,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均為中國茶,便以此為契機,開始尋求以中國茶為中心的生活方式和飲茶地點,往來于北京、上海、香港、臺灣和新加坡之間。自1997年起,在家中自己的藝術工作室內創(chuàng)辦并組織了中國茶教室——“中國茶會”。2001年,于舊鴻池邸的“大阪美術俱樂部”開辦中國茶教室。同年,自建的“無茶空茶”茶館也正式開業(yè)。2002年,于北京創(chuàng)辦“一園”茶園。作者曾多次在大阪的近代建筑中以及上海等地舉辦茶會,在綠色茶雷鋒中試制有機烏龍茶,并與臺灣、杭州等地的茶藝家進行交流……積極而又廣泛地從事著與中國茶相關的各種活動。暗綠色的是安溪鐵觀音的春茶。它的香氣讓人思憶起山的青翠。觸感圓潤,令人愉悅。黃山毛峰則氣質干脆且香氣純凈。綠牡丹讓人聯(lián)想到用光澤亮麗的綢緞做成的胸針。白毫銀針的絨毛就像貂皮一般,幾近奢華。君山銀針則像剪落的指甲一樣銳利。雖然按道理不能用手直接抓茶葉,可我實在想要感受每一個茶芽、每一片茶葉、每一根絨毛的重量和觸感,還是忍不住要觸碰茶葉。在倒入熱水前欣賞一下茶葉的香氣,也是我的愛好。把茶葉放在用剖開的纖細的竹子做成的茶則里,靠近鼻子,聞一聞茶香,有的香氣撲面而來,余味悠遠;有的香氣則在不經意之間飄入鼻腔,清新澄靜。即便是同一種茶葉,在發(fā)酵、烘焙等方面也會有著微妙差別,絕不會香氣均勻如一。茶,是誰都會的“魔法”。一人起立,然后面對眾人落座泡茶……這種情況下,泡茶者自然就挺直了腰背。打開隨手泡的蓋子,觀察茶爐上水的溫度雖然有些炙熱惱人,但現(xiàn)場嚴肅的空氣會一直流動到指尖。擺開茶具開始溫壺。從高處倒下的開水發(fā)出動聽的聲響。人們停止了閑談,目光集中到了呈拋物線墜落的開水上。茶葉隨著手的傾斜平穩(wěn)地落入茶壺中。經過一番簡潔流暢的動作,便到了等待茶汁浸出的時候了,此時的泡茶者顯出了無欲無求的表情。我想,這就好似最原始的禱告吧。默默計算著看不見的時間?;?、水、茶。把它們都收入手中,在這個場合展示給世人。這就是所謂的“魔法”。不一會兒,清香的液體由茶壺注入茶杯,霎時,原本安靜的空間再次活躍了起來。人們傳遞著茶杯,品飲香茶。有時人們感慨萬千,場面熱鬧非凡;有時人們閉目沉吟,體會茶香,回味余韻。然后,“再來一杯”。把鼻子貼近杯底使勁聞,杯底的余香撲鼻而來。雖不夠雅觀,卻是地道的喝中國茶的做派。真讓人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