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九)子罕篇

宋代理學三書隨扎 作者:錢穆


太宰問于子貢章。

朱子曰:“太宰所云,是以多能為圣也。子貢所對,是以多能為余事也。夫子所言,是以圣為不在于多能也。三者之說不同。若要形容圣人地位,則子貢之言為盡。蓋圣人主于德,固不在多能,然圣人未有不多能者。夫子以多能不可以律人,故言君子不多而尚德不尚藝之意。其實圣人未嘗不多能也。”今按:近人多疑圣人尚德不多能,此條辨之,極是。又言多能不可以律人,能專一藝,能擅一長,即可。惟圣人多能又尚德,始為圣。孟子多從德上講,荀子多從才能上講,而朱子之意則深矣。學者不可不深考。

出則事公卿章。

朱子曰:“此說本卑,非有甚高之行。然工夫卻愈精密,道理卻愈無窮。故曰,知崇禮卑。又曰,崇德廣業(yè)。蓋德知雖高,然踐履卻只是卑,惟愈卑則愈廣?!苯癜矗捍藯l言德知高,踐履卑,道出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人生修養(yǎng)之理想境界。此惟知德兼崇,乃能有此境界。把知德分了,則盡人都在知上業(yè)上爭崇惡卑。此一境界,就無可談了。

子在川上章。

朱子曰:“川上之嘆,圣人有感于道體之無窮,而語之以勉人,使汲汲于進學耳?!庇衷唬骸按藗€道理,吾身在其中,萬物在其中,天地亦在其中,同是一個物事,無障蔽,無遮礙。吾之心即天地之心,圣人即川流而見之。但天命正而人心邪,天命公而人心私,天命大而人心小,所以與天地不相似。今講學即欲去與天地不相似者,以與之相似爾?!庇衷唬骸芭c道為體四字甚精。蓋物生水流,非道之體,乃與道為體也?!庇衷唬骸暗罒o形體可見,卻是這物事盛載那道出來,故可見這體字粗,只是形體之體??秩苏f物自物,道自道,所以指物以見道。其實這許多物事湊合來,便都是道之體。道之體便在這許多物事上。只是水上較親切易見?!庇衷唬骸叭胀聛?,寒往暑來,水流不息,物生不窮,未是道。然無這道,便無這個了。有這道,方始有這個。既有這個,就上面便可見得道,是與道做個骨子,故言與道為體也?!眴枛|坡云,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代,而卒莫消長也。此語如何。朱子曰:“既不往來,不消長,卻是個甚底物事。這個道理,其來無盡,其往無窮,圣人但云,維天之命,于穆不已?!庇衷唬骸笆耪呷缢梗f不已而已,未嘗說不消長,不往來。渠本欲高其說,卻不知說得不活矣。既是往者如斯,盈虛者如代,便是此理流行不已也。東坡之說便是肇法師四不遷之說也?!苯癜矗捍藯l指明道體,極平實親切。老子言:“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薄独献印反苏轮谎杂米郑谎泽w字。因車與器與室,雖各有其體,而其用處則不在其體中之有處,而在其體中之無處。其無處即老子之所謂道也。今朱子言與道為體,亦即言道無體,而諸事物與之為體。亦即如言理即在氣中,舍氣即無理可見也。此與今俗言體用二字仍有辨,當細分別。其辨東坡說,則尤見儒釋之異,學者所當細玩。此論道體,又與西方哲學辨唯心唯物,乃討論天地萬物最先如何,從哪里來不同。中國人只從那天地萬物之流行變化上來討論一道理,不問那一切流行變化從哪里來。西方宗教與科學,則都在討論此天地萬物從哪來,卻并不著重對那當前的一切流行變化該如何辦,這是大不同處。

朱子論此條又曰:“無天德,則是私意,是計較。后人多無天德,所以做王道不成?!苯癜矗喝缧⒌苤倚?,人人皆有其心,便是天德。中國人便只從此等天德上講究進去。倘定要問天地如何成,萬物如何生,從中國人意見講,此等問題便多余了。不過要自逞聰明,自見智慧,卻不免有私意夾雜其中。此乃少數(shù)人偶然事。中國的王道便從天德來。西方的宗教科學哲學都講得太遠,不切人事??茖W走上了利用的路,是計較,非踐履。宗教又把愷撒事交愷撒管,便多做不出王道來。故朱子又說:“天理流行之妙,若少有私欲以間之,便如水被些障塞,不得恁滔滔地流去?!苯癜矗嚎组T言知,必兼言仁。仁即天德也。

未見好德如好色章。

朱子曰:“胡氏曰,色者,人之所同好,好而難疏。德亦人之所同好,好而難親。知其病而痛藥之,不使稂莠得害嘉谷,則志氣清明,而獨立乎萬物之表矣?!苯癜矗捍藯l論好德與好色,語平意實。理學家意見,能從此等處參入,何嘗有不近人情處。

譬如為山章。

朱子曰:“胡氏曰,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此吾往者也。冉有曰,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此吾止者也。其進其止,皆非他人所能。此君子所以自強不息也。”今按:此條亦如上條,語極平實,極親切,由此即上了理學道路。

知者不惑章。

朱子曰:“仁者理即是心,心即是理?!苯癜矗捍死順O簡明,只有在仁上始見理即心心即理。又曰:“成德,以仁為先。進學,以知為先。此誠而明,明而誠也?!庇衷唬骸坝腥手嵌笥杏拢欢手怯稚儆虏坏?。”又曰:“仁者通體是理,無一毫私心?!苯癜矗汉洗酥T語,成德進學之道,昭示無遺矣。然知仁勇三德,知在最先,此則由明誠,人之道也。孔子必謂不如丘之好學,即此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