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前言
**篇 油氣儲層驅替單元滲流理論
第1章 驅替單元基本概念 3
1.1 驅替單元概念的提出 3
1.2 基本概念及定義 7
1.2.1 油氣儲層特征和基本參數 7
1.2.2 流動單元 8
1.2.3 流量貢獻率滲流數學模型 10
1.2.4 流量非均勻分布*線與流量強度差異系數 13
1.3 驅替單元區(qū)域劃分原則 20
第2章 驅替單元滲流數學模型及區(qū)域劃分計算方法 22
2.1 驅替單元滲流數學模型 22
2.1.1 驅替單元的表征 22
2.1.2 水驅平面飽和度分布模型 23
2.1.3 聚合物驅飽和度分布模型 27
2.1.4 三維模型流量劈分計算方法 30
2.2 驅替單元區(qū)域劃分計算方法 33
2.2.1 水淹級別識別原理及方法 33
2.2.2 井網面積波及系數的確定 34
第3章 三維驅動單元滲流數學模型 35
3.1 三維有效驅動單元數學模型 35
3.1.1 三維油水兩相流動的模型 35
3.1.2 三維流函數法研究流體在驅動單元中的流動 37
3.1.3 驅動單元三維流函數法的飽和度模型 42
3.2 驅動單元確定非均質厚油層剩余油分布特征方法 44
3.2.1 韻律條件下儲層流線表征模型 44
3.2.2 夾層條件下儲層流線表征模型 48
3.2.3 注采不完善條件下儲層流線表征模型 51
3.3 垂向重力作用對厚油層剩余油和含水率的影響 52
3.3.1 垂向重力作用對驅油效果影響實驗模擬 52
3.3.2 基于機器學習方法的重力對厚油層剩余油影響模擬 62
3.4 非均質儲層剩余油分布表征 64
3.4.1 韻律條件下儲層流線及剩余油飽和度分布 64
3.4.2 單韻律儲層流線及剩余油飽和度分布 65
3.4.3 復合韻律流線及剩余油飽和度分布 70
3.4.4 夾層條件下儲層流線及剩余油飽和度分布 74
第4章 均質儲層驅替單元與油水分布規(guī)律 84
4.1 均質儲層水驅驅替單元的劃分 84
4.1.1 水驅模擬參數及方法 84
4.1.2 驅替單元劃分結果及油水分布規(guī)律 85
4.1.3 均質儲層水淹特征及油水分布規(guī)律 93
4.2 均質儲層聚合物驅驅替單元的劃分 95
4.2.1 聚合物驅模擬參數及方法 95
4.2.2 驅替單元劃分結果及油水分布規(guī)律 97
4.3 均質儲層聚合物驅濃度對驅動單元的影響 99
4.3.1 不同濃度聚合物驅驅動單元劃分結果 99
4.3.2 不同濃度聚合物驅油水分布規(guī)律 103
第5章 非均質儲層驅替單元與油水分布規(guī)律 112
5.1 儲層平面非均質性 112
5.1.1 平面滲透率非均質性 112
5.1.2 地層中存在斷層、夾層遮擋 123
5.2 儲層縱向非均質性 141
5.2.1 隔層發(fā)育縱向非均質性 141
5.2.2 夾層發(fā)育縱向非均質性 146
5.3 地層中存在遮擋 153
5.3.1 斷層發(fā)育或兩側遮擋1/3、1/2、2/3 153
5.3.2 斷層發(fā)育或中間遮擋1/3、1/2、2/3 156
第二篇 儲層特征與流體分布規(guī)律及模式
第6章 油氣儲層構型模式 161
6.1 *流河厚油層構型模式 161
6.1.1 廢棄河道 161
6.1.2 點壩構型模式 162
6.1.3 溢岸構型表征 168
6.2 三角洲前緣厚油層構型模式 169
6.2.1 內部構型分析 169
6.2.2 單砂體識別標志 170
6.2.3 水下分流河道砂體構型模式 173
6.2.4 席狀砂內部構型模式 179
第7章 水驅油藏剩余油形成機理 181
7.1 油水兩相滲流數學模型 181
7.1.1 運動方程 181
7.1.2 連續(xù)性方程 181
7.1.3 狀態(tài)方程 181
7.1.4 油水兩相滲流控制方程 182
7.1.5 定解條件 183
7.2 *流河厚油層剩余油形成機理 184
7.2.1 *流河構型對剩余油形成與分布的影響 184
7.2.2 不同井距下構型對剩余油形成與分布的影響 185
7.2.3 不同開發(fā)階段構型對剩余油形成與分布的影響 186
7.2.4 點壩內部構型對剩余油形成與分布的影響 186
7.2.5 正韻律級差對剩余油形成與分布的影響 189
7.2.6 射孔位置對剩余油形成與分布的影響 191
7.3 三角洲前緣厚油層剩余油形成機理 193
7.3.1 平面構型單元對剩余油形成與分布的影響 193
7.3.2 平面級差對剩余油形成與分布的影響 195
7.3.3 單河道寬度對剩余油形成與分布的影響 198
7.3.4 水下分流河道形態(tài)對剩余油形成與分布的影響 200
7.3.5 層內韻律性對剩余油形成與分布的影響 200
7.3.6 夾層對剩余油形成與分布的影響 202
第8章 非均質儲層剩余油分布模式 208
8.1 厚油層構型模型建立思路與方法 208
8.1.1 儲層構型模型建立思路 208
8.1.2 儲層構型模型建立方法 209
8.2 *流河儲層剩余油分布模式 209
8.2.1 示例研究區(qū)概況 209
8.2.2 *流河油層構型模型 212
8.2.3 *流河油層剩余油分布模式 215
8.3 三角洲前緣儲層剩余油分布模式 220
8.3.1 示例研究區(qū)概況 220
8.3.2 三角洲前緣厚油層構型模型 222
8.3.3 三角洲前緣厚油層剩余油分布模式 224
8.3.4 三角洲前緣厚油層與*流河厚油層剩余油分布的異同 229
第三篇 基于驅替單元滲流理論的開發(fā)技術
第9章 流場重構與剩余油挖潛方法 233
9.1 構型影響下的剩余油分布特征 233
9.2 構型影響下的剩余油挖潛方法 233
9.2.1 韻律型剩余油挖潛方法 233
9.2.2 夾層遮擋型剩余油挖潛方法 241
9.2.3 井網未控制型剩余油挖潛方法 244
9.2.4 其他類型剩余油挖潛方法 246
第10章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挖潛方法 248
10.1 區(qū)塊地質特征 248
10.2 區(qū)塊開發(fā)現狀 249
10.3 開發(fā)存在的主要問題 250
10.3.1 無效驅替 250
10.3.2 綜合含水率及剩余油分布 251
10.4 有效驅動單元理論在實際區(qū)塊挖潛分析 251
10.4.1 三維有效驅動單元滲流模型在典型井組中的應用驗證 251
10.4.2 實際區(qū)塊整體挖潛方案設計 259
第11章 低滲透油田壓驅挖潛方法 265
11.1 低滲透油田壓驅采油數值模擬研究 265
11.1.1 數學模型 265
11.1.2 物理模型 270
11.1.3 模擬方案設計 272
11.1.4 模擬結果分析 272
11.1.5 壓驅機理分析 274
11.2 低滲透油田壓驅采油挖潛工藝影響 275
11.2.1 注采工藝參數的影響規(guī)律 275
11.2.2 裂縫參數影響規(guī)律 279
11.3 確定合理壓驅速度的挖潛方法 282
11.3.1 試驗結果分析 283
11.3.2 合理壓驅注入速度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85
參考文獻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