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醫(yī)學中國醫(yī)學蔣笠庵醫(yī)學遺著

蔣笠庵醫(yī)學遺著

蔣笠庵醫(yī)學遺著

定 價:¥168.00

作 者: 蔣笠庵
出版社: 學苑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07770773 出版時間: 2025-04-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nèi)容為李今庸對老師蔣笠庵醫(yī)學遺著的整理,包含三種著作《方劑學》《傷寒論講義》和《金匱要略講義》。蔣樹人,字笠庵(1890—1963),荊州天門人氏。系湖北近代著名的中醫(yī)學家和中醫(yī)教育學家,湖北中醫(yī)學院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先生自幼生長于一書香門第,曾、祖、考均系當?shù)亻L于醫(yī)道之名儒。由于受到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加之其生性敏捷,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尤其注重鉆研經(jīng)史,因而文史基礎堅實,擅長訓詁、考據(jù)和???。其中對《易經(jīng)》《禮記》頗有研究,對《內(nèi)經(jīng)》《傷寒論》等中醫(yī)經(jīng)典亦有研究心得。先生少時體弱多?。ɑ挤伟A咯血),幸得塾師與父親的精心診治,方使沉痼之疾漸見消除,身體逐漸康復,從而加深了對習醫(yī)的興趣。20世紀30年代初開業(yè)行醫(yī)。曾任中央國醫(yī)館教員、湖北國醫(yī)??茖W校教授。1949年后,歷任湖北省中醫(yī)進修學校副校長、湖北中醫(yī)學院副院長。對《黃帝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的研究較深。擅自治療內(nèi)科疾病。善用古方、小方、針藥并施,療效顯著。

作者簡介

  李今庸,男,1925—2022,湖北棗陽市人。第二屆國醫(yī)大師,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教授、當代著名中醫(yī)學家、全國第一批名老中醫(yī)學術經(jīng)驗繼承人指導老師,全國著名中醫(yī)泰斗。 現(xiàn)任湖北中醫(yī)藥大學資深教授,并兼任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研究生部客籍教授、長春中醫(yī)學院客座教授、《新中醫(yī)》顧問、《中醫(yī)藥學刊》顧問、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終身理事、全國李時珍學術研究會名譽主委、全國類風濕關節(jié)炎醫(yī)療中心網(wǎng)絡及協(xié)作委員會高級顧問,中央衛(wèi)生部、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醫(yī)藏》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 曾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傳統(tǒng)醫(yī)學卷編輯委員會委員、《中華本草》編輯委員會委員、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重大中醫(yī)藥科學技術成果評審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一屆理事、第二屆常務理事、第三屆顧問、終身理事;全國李時珍學術研究會名譽會長;湖北省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四屆委員、第五、第六、第七屆常務委員暨教科文衛(wèi)體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科學技術協(xié)會第二屆委員、第三、第四屆常務委員,湖北省老科技工作者協(xié)會第二、第三屆副理事長、 湖北省中醫(yī)藥學會理事長等職務。

圖書目錄

傷寒論講義
凡例
導言
一、《傷寒論》的名稱
二、經(jīng)絡臟腑和六經(jīng)的關系
三、六經(jīng)與六氣的標本氣化
四、外感和營衛(wèi)的關系
五、脈法綱要
六、傳經(jīng)和直中
七、傷寒和雜病的關系
傷寒雜病論集
痙濕暍脈證
太陽篇提要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篇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篇
陽明篇提要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全篇
少陽篇提要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全篇
太陰篇提要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全篇
少陰篇提要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全篇
厥陰篇提要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全篇
附論霍亂陰陽易差后勞復
辨霍亂病脈證并治
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
平脈法
辨脈法
辨不可發(fā)汗病脈證并治
傷寒例
辨可發(fā)汗脈證并治
辨發(fā)汗后病脈證并治
辨不可吐
辨可吐
辨不可下病脈證并治
辨可下病脈證并治
編后附記
金匱要略講義
凡例
金匱要略題解
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第一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奔氣病脈證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第十六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蚘蟲病脈證治第十九
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方劑學講義
前言
經(jīng)方選錄(一百五十二方) 壹、桂枝湯類(二十三方)
一、桂枝湯方
二、桂枝加附子湯方
三、桂枝加桂湯方
四、桂枝去芍藥湯方
五、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六、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
七、小建中湯方
八、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九、桂枝甘草湯方
十、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十一、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十二、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十三、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十四、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方
十五、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
十六、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十七、桂枝加葛根湯方
十八、桂枝加芍藥湯方
十九、桂枝加大黃湯方
二十、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
二十一、桂枝加黃芪湯方
二十二、桂枝附子湯方
二十三、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術湯方
貳、麻黃湯類(十二方)
一、麻黃湯方
二、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三、大青龍湯方
四、小青龍湯方
五、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六、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七、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八、越婢湯方
九、越婢加術湯方
十、越婢加半夏湯方
十一、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十二、麻黃升麻湯方
叁、葛根湯類(三方)
一、葛根湯方
二、葛根加半夏湯方
三、葛根黃連黃芩湯方
肆、柴胡湯類(六方)
一、小柴胡湯方
二、大柴胡湯方
三、柴胡加桂枝湯方
四、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五、柴胡桂枝干姜湯方
六、柴胡加芒硝湯方
伍、梔子湯類(九方)
一、梔子豉湯方
二、梔子甘草豉湯方
三、梔子生姜豉湯方
四、梔子干姜湯方
五、梔子厚樸枳實湯方
六、梔子大黃湯方
七、梔子檗皮湯方
八、枳實梔子豉湯方
九、茵陳蒿湯方
陸、瀉心湯類(十三方)
一、瀉心湯方
二、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三、附子瀉心湯方
四、生姜瀉心湯方
五、甘草瀉心湯方
六、半夏瀉心湯方
七、黃連湯方
八、黃芩湯方
九、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
十、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方
十一、旋覆代赭湯方
十二、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十三、小陷胸湯方
柒、白虎湯類(四方)
一、白虎湯方
二、白虎加人參湯方
三、竹葉石膏湯方
四、白虎加桂枝湯方
捌、承氣湯類(二十三方)
一、大承氣湯方
二、小承氣湯方
三、厚樸三物湯方
四、厚樸大黃湯方
五、調胃承氣湯方
六、桃仁承氣湯方(一作桃核)
七、抵當湯方
八、抵當丸方
九、十棗湯方
十、大陷胸湯方
十一、大陷胸丸方
十二、大黃硝石湯方
十三、硝石礬石散方
十四、白散方
十五、麻仁丸方
十六、大黃附子湯方
十七、大黃甘遂湯方
十八、大黃甘草湯方
十九、下瘀血湯方
二十、大黃蟲丸方
二十一、大黃牡丹湯方
二十二、蜜煎導方
二十三、豬膽汁方
玖、五苓散類(十方)
一、五苓散方
二、豬苓湯方
三、文蛤散方
四、茯苓甘草湯方
五、苓桂術甘湯方
六、豬苓散方
七、茯苓澤瀉方
八、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方
九、茵陳五苓散方
十、澤瀉湯方
拾、姜附湯類(十七方)
一、干姜附子湯方
二、四逆湯方
三、四逆加人參湯方
四、通脈四逆湯方 
五、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方
六、白通湯方
七、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八、茯苓四逆湯方
九、當歸四逆湯方
十一、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方
十二、理中丸方
十二、真武湯方
十三、附子湯方
十四、甘草附子湯方
十五、桂枝人參湯方
十六、大建中湯方
十七、吳茱萸湯方
拾壹、半夏湯類(十方)
一、小半夏湯方
二、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三、生姜半夏湯方
四、半夏干姜散方
五、大半夏湯方
六、半夏厚樸湯方
七、麥門冬湯方
八、半夏麻黃丸方
九、半夏散及湯方
十、苦酒湯方
拾貳、雜方類(二十二方)
一、瓜蒂散方
二、瓜蒂湯方
三、黃連阿膠湯方
四、桃花湯方
五、赤石脂禹余糧湯方
六、炙甘草湯方
七、甘草湯方
八、桔梗湯方
九、烏梅丸方
十、白頭翁湯方
十一、鱉甲煎丸方
十二、腎氣丸方
十三、薯蕷丸方
十四、膠艾湯方
十五、當歸芍藥散方
十六、溫經(jīng)湯方
十七、薏苡附子敗醬散方
十八、甘麥大棗湯方
十九、酸棗仁湯方
二十、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二十一、當歸生姜羊肉湯方
二十二、豬膏發(fā)煎方
常用方選錄(二十八方)
一、太乙紫金錠方
二、至寶丹方
三、安宮牛黃丸方
四、牛黃清心丸方
五、紫雪丹方
六、錫類散方
七、甘露消毒丹方
八、神犀丹方
九、溫瘟敗毒飲方
十、白虎加蒼術湯方
十一、左金丸方
十二、越鞠丸方
十三、保和丸方
十四、平胃散方
十五、葦莖湯方
十六、復元活血湯方
十七、溫膽湯方
十八、蘇合香丸
十九、逍遙散方
二十、大活絡丹方
二十一、瓊玉膏方
二十二、歸脾湯方
二十三、四物湯方
二十四、四君子湯方
二十五、蔥豉湯方
二十六、愈風散方
二十七、獨圣散方
二十八、佛手散方
古方分量考
徐大椿論古今方劑大?。ü?jié)選)
徐大椿論方藥離合
徐大椿論古方加減
徐大椿論煎藥法
徐大椿論服藥法
徐大椿論古今方劑
《內(nèi)經(jīng)》論五臟苦欲補瀉,六淫勝復用藥處方例,暨諸家對七方
十劑的解說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