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代上來看,大窯地區(qū)黑胎青瓷的延續(xù)時間似乎比瓦窯垟等其他窯場更長,從南宋早期一直延續(xù)到南宋晚期,甚至元代。我們在大窯大灣窯址采集到了與黑胎青瓷粘連的白胎青瓷,其上發(fā)現(xiàn)有八思巴文字。這是以前從未發(fā)現(xiàn)過的,不僅增加了新的考古材料,更大大開闊了我們的研究視野。比較來看,小梅鎮(zhèn)瓦窯路窯址的黑胎青瓷似乎比大窯、溪口兩地的黑胎青瓷年代要早一些。瓦窯路遺存中有一類產品面貌獨特,開極碎的片紋,具有文獻中哥窯“百圾碎”的特征,且許多產品在胎釉和器形特征、裝燒工藝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早期性。這應是今后研究的重點,很可能是解決龍泉黑胎青瓷和南宋官窯關系問題的關鍵,可以說是龍泉窯研究的突破性進展,也拓展了哥窯學術問題的研究視野。盡管龍泉燒造黑胎青瓷的窯場不算少,但同一個時期內的窯場并不多,如溪口一帶燒造黑胎青瓷的僅三處窯址有遺物存在。這表明龍泉黑胎青瓷的燒造并不是大規(guī)模存在,而是小范圍、小規(guī)模發(fā)生,也說明黑胎青瓷的燒造技術在南宋時期是高端的制瓷技術,沒有普及生產的可能性,其性質當與宮廷有關。龍泉黑胎青瓷與南宋官窯一樣,與宮廷應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值得深思的是,各大博物館收藏有數以百計的黑胎青瓷藏品,目前基本被學者們所認可的南宋官窯窯場僅有兩處,即老虎洞窯址和郊壇下窯址,而龍泉燒造黑胎青瓷的窯場達30處,燒造的時間從南宋早期到元,其產品流歸何處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