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 繼承發(fā)揚孫中山精神, 在民主革命中孕育和誕生
一、孫中山與中國國民黨的成立/ 3
(一) 孫中山發(fā)起舊民主主義革命/ 3
(二) 中國國民黨的成立/ 5
(三) 民革前輩深受孫中山愛國思想感召/ 7
二、中國國民黨改組與第一次國共合作/ 10
(一)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0
(二) 中國共產黨支持孫中山改組中國國民黨, 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 11
(三) 孫中山逝世與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14
三、中國國民黨的分化與愛國民主力量的集結/ 17
(一)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國民黨的初步分化/ 17
(二) 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國民黨的進一步分化/ 19
(三)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中國國民黨愛國民主力量的集結/ 23
(四) 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的成立與海外國民黨愛國民主力量的集結/ 27
四、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成立/ 32
(一) 國民黨民主派就成立新組織達成共識/ 32
(二) 中國國民黨民主派第一次聯合代表大會的召開/ 37
(三) 1948 年元旦, 民革在香港宣告成立/ 39
(四) 成立初期的組織建設/ 42
第二章 多方匯聚力量, 為新中國成立而團結奮斗
一、響應中共中央“五一口號”, 公開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 50
(一) 中共中央發(fā)布“五一口號”, 李濟深收到毛澤東的親筆信/ 50
(二) 民革響應“五一口號”, 公開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 51
二、為新中國成立而團結奮斗/ 56
(一) 發(fā)表反蔣言論, 宣傳革命主張/ 56
(二) 反對美帝國主義援蔣內戰(zhàn)/ 58
(三) 開展策反工作, 推動和平解放與起義/ 61
三、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 迎接新中國誕生/ 69
(一) 參加新政協的籌備工作/ 69
(二) 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73
第三章 整頓發(fā)展組織, 參加新中國初期建設
一、民革組織的統(tǒng)一與發(fā)展/ 83
(一) 中國國民黨民主派代表會議召開, 實現組織的統(tǒng)一/ 83
(二) 民革地方組織的整頓與發(fā)展/ 86
二、參加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各項任務/ 88
(一) 參加抗美援朝運動/ 89
(二) 參加新區(qū)土地改革運動/ 90
(三) 參加鎮(zhèn)壓反革命運動/ 92
(四) 參加“三反” “五反” 運動/ 93
三、參加國家管理和重大決策的討論/ 94
(一) 參與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起草和討論/ 95
(二) 參與國家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97
(三) 參加國家事務的管理/ 98
四、三大召開, 推動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 101
(一) 三大召開/ 101
(二) 成立專委會, 發(fā)揮民革優(yōu)勢/ 103
(三) 加強成員的自我教育與自我改造/ 105
第四章 著力學習改造, 經受政治考驗
一、學習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 八字方針/ 111
二、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造/ 113
(一) 幫助中國共產黨整風, 開展一般整風運動/ 113
(二) 四大召開, 加強自我改造/ 115
(三) 采取“神仙會” 方式, 進行自我教育/ 117
(四) 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119
三、經歷“文化大革命” 考驗/ 121
(一) “文化大革命” 對民革的影響/ 121
(二) 毛澤東、周恩來等對民革的關懷/ 121
(三) 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臨時領導小組的成立/ 123
(四) 民革成員在逆境中的政治情操/ 124
四、逐步恢復組織活動/ 126
(一) 投入揭批林彪、“四人幫” 反革命集團的斗爭/ 126
(二) 恢復組織活動, 開展調查研究/ 127
(三) 平反冤假錯案, 落實統(tǒng)戰(zhàn)政策/ 128
第五章 調整工作重心, 聚力改革開放
一、多黨合作制度的新發(fā)展/ 132
(一)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性轉折/ 132
(二) 全國政協五屆二次會議關于民主黨派性質的新表述/ 134
(三) 十六字方針的提出與多黨合作制度的發(fā)展/ 135
二、統(tǒng)一思想認識, 實現工作重點轉移/ 138
(一) 五大召開, 決定實行工作重點轉移/ 138
(二) 全國工作會議和六大召開, 完成全黨工作重點轉移/ 142
三、集合全黨力量, 打開工作新局面/ 144
(一) 探索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新路徑/ 144
(二) 七大召開, 進一步推動工作/ 146
(三) 發(fā)揮優(yōu)勢, 為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作貢獻/ 152
四、推動自身建設逐步深化/ 158
(一) 加強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黨員政治素質/ 158
(二) 加強組織建設, 推進新老交替/ 159
(三) 召開組織宣傳工作會議, 推動自身建設/ 163
第六章 加強參政黨建設, 發(fā)揮參政黨作用
一、多黨合作制度進一步走向完備、規(guī)范和制度化/ 167
二、穩(wěn)步推進參政黨自身建設/ 170
(一) 民革八大、九大召開/ 170
(二) 不斷提高黨員思想政治素質/ 175
(三) 夯實組織基礎, 服務民革政治任務/ 181
(四) 加強參政黨建設, 建立健全制度/ 185
三、踐行“一參加、三參與”, 積極履行參政黨職能/ 191
(一) 在政治協商中發(fā)揮作用/ 192
(二) 圍繞改革發(fā)展中的重大問題調研獻策/ 194
(三) 為促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積極建言/ 197
四、形成民革特色社會服務之路/ 198
(一) 開展智力支邊扶貧工作/ 198
(二) 鞏固和發(fā)展民辦教育事業(yè)/ 203
(三) 繼續(xù)開展社會咨詢服務等工作/ 205
五、實現民革祖統(tǒng)工作轉型, 推動兩岸交流/ 206
(一) 營造“反獨遏獨” 輿論環(huán)境/ 206
(二) 為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建言獻策/ 209
(三) 推動兩岸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211
(四) 壯大海外促統(tǒng)力量/ 212
(五) 實現民革祖統(tǒng)工作轉型/ 213
第七章 進一步推進自身建設, 開辟工作新局面
一、新世紀新階段多黨合作事業(yè)的發(fā)展/ 217
二、深化政治交接, 全面加強自身建設/ 220
(一) 民革十大、十一大召開/ 220
(二) 以思想建設為核心, 不斷增強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的信念/ 224
(三) 突出組織建設重點, 推進民革事業(yè)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232
(四) 把制度、機制建設作為保障工程不斷完善/ 239
三、著力提升參政議政能力/ 243
(一) 確立參政議政重點領域/ 244
(二) 在重大事件中發(fā)揮參政黨作用/ 247
(三) 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成為新亮點/ 249
四、拓寬社會服務工作領域/ 251
(一) 進一步開展智力支邊扶貧/ 252
(二) 開創(chuàng)書畫工作新局面/ 254
(三) 引導民革成員中的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作貢獻/ 256
五、以做好臺灣人民工作為核心, 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 256
(一) 創(chuàng)新祖統(tǒng)工作思路/ 257
(二) 不斷加大涉臺參政議政力度/ 258
(三) 豐富兩岸交流活動形式/ 259
(四) 宣傳對臺大政方針/ 265
(五) 深化對臺工作機制建設/ 267
第八章 按照“四新” “三好” 要求, 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
一、新時代多黨合作事業(yè)發(fā)展的前進方向和根本遵循/ 273
(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新定位/ 273
(二) “新型政黨制度” 的重大政治論斷和理論概括/ 276
二、努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 278
(一) 民革十二大、十三大召開/ 278
(二) 以思想政治建設為統(tǒng)領, 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 283
(三) 全面加強組織建設, 努力夯實組織基礎/ 296
(四) 著力推動履職能力建設, 充分發(fā)揮參政黨作用/ 312
(五) 以制度建設和作風建設為保障, 營造干事創(chuàng)業(yè)良好氛圍/ 317
三、舉全黨之力, 參政議政譜新篇/ 322
(一) 凝聚力量參與高層協商/ 323
(二) 專項調研成果豐碩/ 326
(三) 突出重點參與政協建言/ 333
(四) 信息工作質量穩(wěn)步提升/ 340
四、社會服務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344
(一) 盡銳出戰(zhàn), 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 345
(二) 扎實推動脫貧攻堅民主監(jiān)督工作開展/ 350
(三) 開創(chuàng)民革非公有制經濟工作新局面/ 353
(四) 法律服務、書畫工作展現新面貌/ 354
五、增進同胞心靈契合, 做好新時代祖統(tǒng)工作/ 357
(一) 學習貫徹對臺工作大政方針/ 357
(二) 加強涉臺參政議政/ 359
(三) 廣泛凝聚兩岸各界共識/ 362
(四) 持續(xù)推動兩岸交流合作/ 364
(五) 完善機制建設, 保障全黨祖統(tǒng)工作有序開展/ 369
附錄 大事記/ 373
后記/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