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從中國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產生的社會背景,中國近代教育民生思想形成和演進的歷程,中國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內涵,教育民生思想實踐的內容、方法、組織形式與手段,中國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邏輯理路、中國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社會影響等五個方面進行考察,較為系統(tǒng)地梳理了中國近代教育民生思想體系,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其對中國當代教育民生建設的啟示。中國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經歷了摸索、修正、充實、完善的發(fā)展過程,受惠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和西方先進教育理念的洗禮,晏陽初、俞慶棠、邰爽秋等中國近代杰出教育家站在時代前沿,在對國家、社會落后原因反思的基礎上,以教育為專業(yè),以救國濟民為職志,躬耕不輟,不斷探索,努力在教育理論和實踐上有所建樹。他們同情民眾,痛恨外敵,憎惡獨裁和腐敗,寄改善民生、改造社會之希望于教育,并探索出許多嶄新的教育民生理論和路徑,其中有很多堪稱標奇立異、獨具匠心,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對中國近代教育民生思想進行研究,既是完善教育民生理論的學術需要,又是推進新時代教育民生建設的使命。本書適合教育學專業(yè)的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