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峨眉山中藥資源圖志(共3冊)(精)/中國中藥資源大典》以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新成果為基礎,整理了大量第三、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峨眉山市與洪雅縣的本底資料,參考峨眉山市與洪雅縣第三、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資料和峨眉山市、洪雅縣提供的中藥資源名錄,結合《峨眉山藥用植物研究》《峨眉山常見藥用植物彩色圖譜》《眉山中草藥資源圖鑒》《洪雅縣中藥資源名錄》《峨眉山志》等文獻調查結果編著而成。經過整理與補充,該書收錄了峨眉山地區(qū)中藥資源1878種,其中藥用植物資源1557種,其中菌類4科5種,地衣苔蘚類5科5種,高等植物198科,1547種;藥用動物資源317種;藥用礦物資源4種。2.該書收載的種類按各自的分類系統(tǒng)排列,藥用植物中菌類采用2008年《真菌字典》(第10版)的分類系統(tǒng),地衣、苔蘚類采用《中國中藥資源志要》中使用的分類系統(tǒng),蕨類采用秦仁昌(1978)分類系統(tǒng),裸子植物采用鄭萬均(1978)分類系統(tǒng),被子植物采用恩格勒(1964)分類系統(tǒng);藥用動物采用約翰遜(1977)分類系統(tǒng)排列;藥用礦物按化合物屬性歸類。3.各論主要收載的內容:(1)物種名:藥用植物一般采用《中國植物志》記載的中文名、拉丁學名,同時兼顧地方典籍記載的信息。藥用動物主要采用《中國藥用動物志》《中國中藥資源志要》中記載的中文名、拉丁學名。藥用礦物主要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中記載的中文名,同時兼顧地方典籍。別名收載并保留了各個鄉(xiāng)鎮(zhèn)的當地名稱,一般收錄2~3個。別名的名稱與所發(fā)出的音比較準確地反映了中藥資源的形態(tài)、當地特殊功效等內涵。(2)標本采集號:記錄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峨眉山地區(qū)所采集的藥用植物資源的臘葉標本采集號,力求物種鑒定有實據可查。(3)形態(tài)特征:記述中藥資源的形態(tài)特征。其中,植物形態(tài)特征主要包括生活型、根、莖、葉、花、果實、種子,以及花、果期等。(4)適宜生境:主要綜合實地考察結果及文獻資料記載,介紹野生藥用植物資源在峨眉山的生長環(huán)境。栽培資源從略。(5)資源狀況:①峨眉山地區(qū)海拔落差大,從海拔400m至3099m,藥用植物隨著海拔的變化而呈現有規(guī)律的分布。結合峨眉山中藥資源實際采集情況,將峨眉山中藥資源的分布劃分為4個區(qū)域——壩區(qū)、低山區(qū)、中山區(qū)、高山區(qū)。其中,壩區(qū)的海拔低于500m,低山區(qū)的海拔為500-1200m,中山區(qū)的海拔為1200-2400m,高山區(qū)的海拔為2400m以上。(②根據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峨眉山地區(qū)中藥資源普查情況,以“常見”“少見”“罕見”等表示野生藥用資源的蘊藏量特征。栽培種省略。(6)入藥部位:介紹入藥部位,括注對應的藥材名。藥材名主要采用《中國中藥資源志要》中記載的藥材名。7)功能主治:介紹相應藥材的功能與主治,突出地方用藥經驗的梳理與總結。(8)評述:介紹地區(qū)道地藥材、特色藥材等特色物種的拓展性閱讀內容,以增加《峨眉山中藥資源圖志(共3冊)(精)/中國中藥資源大典》的特色,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道地藥材簡要介紹其產地。②介紹該種在峨眉山地區(qū)的其他主要用途。③如該種為國家重點保護種類,則進行簡要說明。(9)圖片:藥用植物資源配有多張高清照片圖,主要包括生境,物種整體(近景),花、果、枝、葉等特征部位,藥用部位等,以反映該物種的生境及形態(tài)特征。4.該書雖然收錄了峨眉山地區(qū)珍稀瀕危動植物,標出了藥用部位與功效,但是作者支持野生動植物保護,不主張大量開發(fā)野生動物藥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