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翼空氣動力學》涵蓋了飛行動物、微型飛行器(MAV)等眾多科學和工程交叉的重大問題,非常適合對小型鳥類、蝙蝠、昆蟲,特別是對微型飛行器的空氣動力學、結構動力學和飛行動力學感興趣的研究者。自然飛行動物的靈活性和驚人的飛行性能意義重大,它們通過自身靈活、可變的翼結構以及出色的翼、尾和身體的協(xié)調性來實現(xiàn)飛行。為了設計和制造性能與自然飛行動物相當?shù)奈⑿惋w行器,必須要先理解自然飛行動物的結構動力學和空氣動力學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該書的主要關注點是撲翼空氣動力學的新進展。該書對低雷諾數(shù)飛行器相關的研究內容(《低雷諾數(shù)飛行器空氣動力學》,史維等,2008年)進行了拓展。史維博士是現(xiàn)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是Clarence L.“Kelly”Johnson Collegiate杰出學者,曾任密歇根大學航天工程系主任。他編著或與他人合著了四本著作,同時也是眾多雜志和會議論文的作者,他的研究內容廣泛,涉及與航空航天飛行器相關的眾多主題。他與楊威迦(VigorYang,佐治亞理工大學)一起擔任劍橋航空航天系列叢書的主編,并擔任第9卷《航空航天工程百科全書》(2010年)的總編。他獲得了2003年美國航空航天協(xié)會Pendray航空航天文獻獎和2005年美國機械工程師協(xié)會熱傳遞紀念獎。他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和工業(yè)部門的資助下領導了多所大學的研究中心,他的學術觀點被多個媒體引用,包括《紐約時報》和《今日美國》。青野光博士是日本航空航天探索局空間與宇宙航行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他對生物空氣動力學和相關的流體一結構相互作用問題研究做出了很多貢獻。姜昌權博士是密歇根大學博士后研究人員。他的專業(yè)知識包括微型飛行器機翼性能的分析與建模、撲翼氣動彈性動力學以及其他復雜系統(tǒng)。劉浩博士是日本千葉大學生物力學工程教授。他以對生物撲翼飛行研究的貢獻而聞名,包括大量的關于昆蟲空氣動力學模擬和微型飛行器物理實現(xiàn)的原創(chuàng)性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