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一 先秦服制的界定
二 服制與中國國家起源的關系
三 服制與國家的形態(tài)
四 服制與國家的結構
五 服制與國家的社會治理功能
六 服制與國家的認同意識
七 理論與方法
第一章 先秦服制研究概述
第一節(jié) 古代經學視野下的先秦服制研究述要
一 以《尚書·禹貢》為中心的虞夏服制研究
二 以《尚書·酒誥》為中心的商代內外服研究
三 對《國語·周語上》等典籍所載周代服制的闡發(fā)
第二節(jié) 近代新史學興起以來的先秦服制研究
一 服制性質與起源的探討
二 夏代服制的研究
三 商代服制的研究
四 商周之際服制的繼承與重建問題
五 周代服制形態(tài)研究
六 對先秦服制歷史影響的研究
第二章 服制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服制與中國國家起源
一 服制的內涵
二 服制起源
三 國家起源的中國道路
第二節(jié) 新石器時代社會形態(tài)的演進與服制的起源
一 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遺址與社會形態(tài)
二 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心聚落產生與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
三 新石器時代晚期不平等的“族邑—村邑”聚落結構形態(tài)
四 早期銅器時代的社會形態(tài)演進與邦國時代
第三節(jié) 五帝時代族邦聯盟國家的演進與服制的逐步建立
一 黃帝時代族邦聯盟國家初步形成
二 顓頊時代宗教改革與權力的集中
三 帝嚳時代以“中道”治國
四 堯時代“協(xié)和萬邦”與制定頒行歷法
五 舜時代強化國家對萬邦的管理
第三章 服制與夏代王權國家的建立及初步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大禹治水與夏代王權國家的建立
一 早期國家初期大洪水的歷史記憶
二 大禹治水
三 制定貢賦制度與夏邦國建立
四 禹的成王之路與夏代王權國家建立
第二節(jié) 服制與夏代王權國家結構
一 清華簡《厚父》所見夏代歷史
二 新出材料與夏代服制
三 夏代以氏族為主體的社會結構
四 夏代王權國家建構
五 夏代的國家認同建構與歷史演進
第三節(jié) 夏商之際社會變革與王權秩序再構
一 “殷革夏命”的理論依據
二 彝倫攸致:王權認同轉移
三 成湯重構國家形態(tài)與國家認同
第四章 商代外服制度考
第一節(jié) 甲骨文、殷禮與商代外服的命名
一 外服“侯”命名于射禮
二 外服田命名于田獵之禮
三 外服“男”命名于耤田之禮
四 外服衛(wèi)命名于守衛(wèi)“堂”的禮俗
五 外服邦伯命名自族邦首領稱謂習俗
第二節(jié) 商代外服侯考
一 甲骨文中的“侯”為外服職事
二 甲骨文中侯的數量考
三 甲骨文所見外服侯某史跡考
四 甲骨文所見外服某侯史跡考
五 外服侯在商王朝國家中的作用
第三節(jié) 商代外服田考
一 甲骨文中表示身份的“田”為外服職事
二 甲骨文中所見外服田的史跡與職能
三 外服田與商代國家結構
第四節(jié) 商代外服男(任)考
一 甲骨文中男(任)為外服職名
二 甲骨文中男(任)踐行王事史跡考
三 外服男(任)在商王朝中的作用
第五節(jié) 商代外服衛(wèi)考
一 甲骨文中“衛(wèi)”的稱名方式
二 甲骨文中衛(wèi)的身份考
三 外服衛(wèi)的職責及其與商王關系
第六節(jié) 商代外服伯考
一 甲骨文中伯的數量考
二 甲骨文中伯的身份
三 外服伯與晚商歷史演進
第五章 商代內服制度考
第一節(jié) 殷墟王卜辭與殷金文所見內服職官體系
一 行政事務官
二 經濟事務官
三 軍事職官
四 宗教文化職官
五 內廷事務職官
第二節(jié) 殷墟王卜辭中多子與子某踐行王事考
一 多子與子某研究概況
二 王卜辭中的多子踐行王事考
三 子某踐行王事考
第三節(jié) 非王卜辭所見貴族踐行王事考
一 甲種子卜辭所見“子”踐行王事活動
二 乙種子卜辭所見“子”踐行王事活動
三 丙種子卜辭所見“子”踐行王事活動
四 圓體類與劣體類子卜辭主人踐行王事活動
第六章 商周之際服制演變與國家認同轉移
第一節(jié) 商代晚期的政治變革與王權衰落
一 祖甲改制強化王權
二 康丁加強對內外服的監(jiān)督管理
三 武乙文丁時期周人的崛起
四 帝乙時代的四土危機與應對
五 帝辛時期內外交困與王權衰落
第二節(jié) 周文王治國經驗與王權認同建構
一 周初諸誥所述文王治國經驗
二 文王受命稱王與構建王權認同
三 清華簡《保訓》與文王遺命
第三節(jié) 周武王時期商周變革與王權認同轉移
一 上博簡《武王踐祚》與周武王的治國策略
二 周武王設置籍田與祭祀上帝權力轉移
三 清華簡《耆夜》與周人積極進取精神
四 《尚書·西伯戡黎》《微子》與殷商亡國征兆
第七章 服制與西周國家認同建構
第一節(jié) 以史為鑒與周初國家認同的建構
一 周武王克商后建構王權認同策略
二 周公、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