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一個人,也許可以從對方對高三的態(tài)度開始。周浩又找了個好選題,在這部紀錄片里面,有很多人的高三,哪一個,是周浩的高三?哪一個,是你的高三?你想讓別人更好地理解你?請你認真地看完這部紀錄片,把那個你打上一個勾。你想更好地理解周浩?也請你看完后,把那個你所理解的周浩,打上一個勾。如果你真的這么做了,而且做對了,那只說明了一個問題,你和周浩曾經是高三的同學。其實,我們所有人,都曾經是高三的同學。一群希望掌握自己命運的中國少年,一位在對他人命運負責中尋找自我價值的青年教師,在一個試圖平均分配公平機會的高考體制中,叛逆與歸順,焦慮與教化,命運的骰子在落下之前,那些有用無用的知識,如何代替了自由的成長,虜獲了他們整整一年的青春時光?取材者選擇了社會生活中牽連每一個家庭的特定時刻——高考,憑借沉著老練的影像功力,為我們提了《高三》這部難得的電視記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