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正所著的《中國石窟銘文藝術》一書分為石窟銘文概念厘定、淵源追溯與分類探究、地域分布、分期特征與代表性藝術樣式,以及中原地區(qū)石窟銘文和其他區(qū)域類型的比較研究等幾個部分。書中對中國石窟藝術領域中若干學理性問題進行了積極探索,并通過多年的文獻梳理和實地考察,對石窟銘文的主要分布區(qū)域、高峰時代、代表樣式等做了必要探討,將其分為“傳入與容納:中國石窟銘文的初始狀態(tài)”“發(fā)展與高峰:北魏中原地區(qū)石窟銘文狀態(tài)”“承繼與變遷:東、西魏時期石窟銘文狀態(tài)”“轉折與演化:北齊時期石窟銘文的伴生形態(tài)”“兼容與進展:隋唐時期中原石窟銘文狀態(tài)”“多元與消逝:唐末至兩宋時期中國石窟銘文狀態(tài)”六個階段。并在此基礎上從大文化、大歷史的廣闊視角予以觀照,采用較為多元的研究方法透視中國石窟銘文藝術的發(fā)展歷程,進而勾勒出“中國石窟銘文藝術”基本譜系;同時認真考察并審慎選取57張中國石窟銘文譜系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拓片圖版,系統(tǒng)梳理文獻史料并提煉為31張數(shù)據(jù)詳實、信息集中、著錄清晰的圖表,在此基礎上對能夠充分體現(xiàn)時代特色及地域風貌的若干重要銘文資料進行了深入剖析,注重挖掘政教關系、文化政策、藝術導向等在其演進過程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厘清了學界關于石窟銘文藝術研究的基本情況,界定了基本概念及范疇,確定了若干存在疑點的觀點和問題,凸顯了石窟銘文在文化藝術領域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