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題理由(出版價值主要內容與特色) 近年來經方熱一直持續(xù),從民間到醫(yī)院,從國內到國外,從基層到高校,有關經方的書籍是目前中醫(yī)界的熱門,因此應該不愁銷路。劉志龍教授乃嶺南經方醫(yī)派代表醫(yī)家之一,數(shù)年來每年定期舉辦經方相關學術講壇以及外出講學,《劉志龍經方心得錄》是其近些年來研究經方的個人心得,雖屬于一家之言,然而亦對于經方學術發(fā)展有所裨益。其學術觀點可圈可點:本書提出一味藥物有數(shù)個功效,以麻黃為例,《中藥學》記載其有三大功效: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大體當取其第一個功效時則用最大量,如大青龍湯發(fā)汗解表;取其第二功效時則用中等劑量,如麻杏甘石湯、射干麻黃湯、厚樸麻黃湯宣肺平喘,取其第三功效時則用小劑量,如桂枝二越婢一湯、防己黃芪湯利水消腫?!秱摗飞訇幉∑胁∏楸容^復雜,故而用單一溫法不足于指導經方臨床運用,劉志龍教授通過精研少陰病篇的19 方發(fā)現(xiàn)《傷寒論》中八法基本已經具備,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八法用于少陰病的診治。陽明病是外感病過程中,陽氣亢旺,邪熱最盛的極期階段,其證候性質多屬里熱實證。由于津虧程度及體質因素的不同,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陽明病熱證具有多種病勢轉歸。若燥熱之邪與腸中糟粕互結,則形成陽明腑實證;熱邪與水濕互結,則轉化為陽明濕熱發(fā)黃證;陽明病熱證誤下后,邪熱未除,津液受傷,水氣不利,形成熱入水分證候;邪熱與血搏結,則形成陽明熱入血分證候。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對于陽明病熱證的治療,圍繞氣、血、水的病理變化為核心,按上、中、下三焦分層次論治的思路與方法,為后世溫病學家創(chuàng)立“三焦辨證”論治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礎,產生了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