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章緒論1
1.1研究背景1
1.2三峽庫區(qū)概況2
1.2.1地理位置及范圍2
1.2.2地質、地貌特征3
1.2.3消落帶特征5
1.2.4水文特征6
1.2.5氣象條件6
1.2.6土壤和植被7
1.2.7社會經濟7
1.2.8庫運行情況8
第2章長江上游水庫群建設對三峽庫區(qū)水沙環(huán)境的影響9
2.1長江上游水電開發(fā)現狀及趨勢9
2.1.1長江水能資源及分布概況9
2.1.2長江上游流域水電開發(fā)情況9
2.1.3長江上游流域開發(fā)建設趨勢16
2.2三峽水庫入庫水沙概況17
2.2.1入庫水沙空間分布17
2.2.2入庫水沙時間分布18
2.3三峽水庫入庫水沙空間變化特征19
2.3.1入庫徑流地區(qū)組成變化20
2.3.2入庫泥沙地區(qū)組成變化21
2.4長江上游主要干支流徑流量變化特征22
2.4.1年際變化特征22
2.4.2年內分配及變化26
2.4.3徑流變化原因分析28
2.5長江上游主要干支流輸沙量變化特征31
2.5.1年際變化特征31
2.5.2年內變化特征34
2.5.3長江上游主要控制站輸沙量變化分析35
2.5.4輸沙量變化原因分析38
2.6長江上游水庫群建設運行對三峽入庫徑流的影響39
2.6.1上游水庫群蓄水庫容分析39
2.6.2上游水庫群蓄水過程40
2.6.3上游水庫群與三峽同步蓄水庫容分析41
2.6.4上游水庫群蓄水對三峽入庫徑流的影響41
2.7本章小結45
第3章三峽水庫泥沙游積特征46
3.1三峽水庫水沙平衡特征46
3.1.1年際變化46
3.1.2年內變化47
3.1.3三峽水庫蓄水后水沙通量變化特征48
3.2三峽水庫泥沙淤積數量特征49
3.2.1試驗方案49
3.2.2干流河道沉積物數量特征50
3.2.3消落帶沉積物量特征53
3.3三峽水庫消落帶沉積物來源特征58
3.3.1試驗方案58
3.3.2沉積物粒徑與137Cs活度水平變化特征及其示蹤意義58
3.3.3沉積物粒徑與137Cs活度高程變化特征及其示蹤意義60
3.3.4沉積物粒徑與137Cs活度剖面內變化特征及其示蹤意義63
3.4三峽水庫消落帶泥沙淤積的影響因素64
3.4.1試驗方案64
3.4.2坡度與坡向67
3.4.3高程與淹沒時間68
3.4.4植被與土地利用70
3.4.5人類活動70
3.5本章小結71
第4章沉積物磷游積特征73
4.1沉積物的理化性質73
4.1.1水平變化73
4.1.2垂向變化75
4.2沉積物總磷和磷形態(tài)的時空變化78
4.2.12008年以來庫區(qū)總磚的時間變化78
4.2.2消落帶、水下沉積物磚濃度的空間變化79
4.3庫區(qū)沉積物中磷的蓄積特征84
4.4影響磷時空變化的因素85
4.4.1泥沙微觀形態(tài)85
4.4.2泥沙理化性質對磷空間分布的影響86
4.4.3消落帶干濕變化89
4.5庫區(qū)沉積物磷的滯留及其環(huán)境效應90
4.6泥沙對磷的吸附/解吸特征95
4.6.1泥沙對磷的動力吸附/解吸95
4.6.2泥沙對磷的等溫吸附結果擬合96
4.7本章小結97
第5章沉積物重金屬淤積特征99
5.1三峽庫區(qū)沉積物重金屬的分布特征100
5.1.1庫區(qū)沉積物中重金屬濃度的時空分布特征102
5.1.2庫區(qū)干流沉積物中重金屬及其可遷移態(tài)濃度和儲量的空間分布特征111
5.2三峽庫區(qū)沉積物中重金屬分布的影響因素115
5.2.1庫區(qū)干流沉積物中重金屬的來源解析115
5.2.2地形、土地利用等對沉積物中Cd分布的影響123
5.2.3沉積物理化性質與重金屬及其可遷移態(tài)的關系130
5.3三峽庫區(qū)沉積物中重金屬的污染和風險評價132
5.3.1庫區(qū)干流沉積物中重金屬的污染評價133
5.3.2庫區(qū)干流沉積物中重金屬的生態(tài)風險和毒性風險評價139
5.4本章小結142
第6章三峽庫區(qū)沉積物中微生物初步研究144
6.1三峽庫區(qū)沉積物中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組成特征145
6.2沉積物微生物生境中碳氮磷和重金屬分布148
6.3影響沉積物中營養(yǎng)元素分布原因150
6.4影響沉積物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分布原因151
6.5本章小結153
第7章結論與展望154
7.1主要結論154
7.2研究展望156
參考文獻158
索引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