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貴州民族學與人類學高等研究院暨貴州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山地民族研究中心的山地民族體育人類學團隊侗族武術課題組于2017-2020年間多次深入貴州省黎平縣雙江鎮(zhèn)覓洞村進行田野調查而形成的體育民族志研究成果。作者借鑒著名社會思想家德勒茲等人的塊莖(rhizome)理論,結合文化叢、承認政治、互動儀式鏈等分析視角,圍繞覓洞黑虎拳的歷史和當代發(fā)展問題,對該拳種生成和發(fā)展的社會文化關系格局進行了田野民族志的研究。將黑虎拳視為當地侗族文化塊莖,本書循序漸進地描述了這一傳統武術如何與物質文化、安全防衛(wèi)、生計模式、村寨景觀、地方知感、民間信俗、審美觀念、倫理道德、族群認同、社會組織、節(jié)慶傳統、禮俗制度等相互嵌合,生成獨具特色的侗族文化體系。在這項田野個案研究的語境中,傳統武術作為文化塊莖,具有動態(tài)性、相對性、多質性,存在著游牧式關聯的多條“逃逸”線,可以和當地的物質、制度、精神等層面文化中的任何一個“點”發(fā)生聯結或組合(assemblage),也會在某些情況下發(fā)生斷裂和重組。本書是國內學術界首次將塊莖理論應用于體育文化研究的創(chuàng)新嘗試,將傳統武術視為塊莖,置于一個民族或社區(qū)的整體文化關系格局中來考察其與各種文化要素之間的“游牧式”的關聯組合,不僅有助于重新認識傳統武術的文化性和本體論意義上的基本特質,而且對于推動我國體育人類學研究的范式創(chuàng)新和主題拓展也有所裨益。 與北侗地區(qū)甘溪村武術傳承的旅游發(fā)展外推型模式迥然不同,侗族南部方言區(qū)的覓洞等地的“黑虎拳”呈現的是一種植根于村寨民俗的內生型傳承模式。借鑒法國社會思想家德勒茲(Gilles Deleuze)和加塔利(Félix Guattari)等人關于文化“塊莖”(rhizome)和“集合”(assemblage)的理論,并結合“文化叢結”(cultural complex)等人類學經典理論和方法,本書在開展長時段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對貴州黎平覓洞寨的傳統武術進行了主位客位交叉的多方位分析。作者力圖擺脫以往很多研究中慣于就武術談武術的范式囿限,將傳統武術視為一個具有強大的關聯延展力的文化“塊莖”,并把它放置到侗族社會文化體系的脈絡中去重新加以觀照,揭示其與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大層面各種不同文化因子之間的多向度關聯和集合關系。與此同時,本書也首次全面而比較深入地對“黑虎拳”的技術本體進行了解析,有助于提升人們關于侗族武術內涵、特征和價值的認知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