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一生好的書法,首推《蘭亭序》。那是 他中年時候的作品。 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歷的三月三日,人們 聚于水濱嬉戲洗濯,以消除不祥和求福,這叫作“修禊”。 永和九年(353 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 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禊。大家一面喝酒,一 面作詩。作完了詩,大家匯詩成集,公推王羲之作一 篇序文。這時王羲之已微醉,他趁著酒意,拿起鼠須筆, 在蠶繭紙上,洋洋灑灑,揮起筆來。這篇序文,就是 后來名震千古的《蘭亭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 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fā)作者對于好景不再,生 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 28行,324字,章法、 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 50 歲時的得意之作。后 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 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 為“行書”。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 據說后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 寫法各不相同。其中相同的字,也極盡變化,雖說不 是很難但是表明了一個書法家的藝術自覺。傳說唐太 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于昭陵, 留下來的只是別人的摹本。今人所見,皆為《蘭亭序》 臨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