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四章,共同探索景觀作為機制的普適性。第一章對中英景觀詞匯進行追溯,尤其是英文景觀landscape概念發(fā)生轉化的幾個重要歷史節(jié)點,為我們提供更宏觀的視角來解讀景觀概念發(fā)展的軌跡。在對作為外來語的“景觀”一詞進行概念闡述時,應該將它來到中國之前的“經歷”納入我們的考慮范圍之內,而不應該只將景觀作為學科命名的翻譯結果。第二章總結了一些與景觀概念有關的成熟理論,并將這些理論大致分為地理學派和美學學派,即將景觀放在文化中討論和將景觀放在藝術與設計中討論,這種分類方式與景觀詞匯的發(fā)展也十分密切。如果不將景觀限定在自然、地理和美學中,它還可能屬于什么領域?第三章便是對這一問題的探索性解答,將那些看似無關的場面通過景觀進行串聯后發(fā)現,“那些景觀”基本包含了所有人類的場景。圣潔的、人類的、宗教的、傳說的景觀共同組建起了人類棲息地的全貌,這些景觀絕對不僅是目前為大眾所知的人文景觀或旅游勝地,還包括構成整體人類棲息地的一花一草、一磚一瓦。景觀的尺度被拓展到了可以被人類認知與感知的近乎全部尺度。在最后一章中筆者嘗試提出一種具有時空性,不受地域、文化、語言阻礙的景觀表述機制,即儀式景觀,并提出儀式景觀中最重要的三個組成部分——人、時空和藝術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