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民族化、時代化、實踐化和大眾化。《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歷史進程》論證了這一建構過程的三個基本邏輯環(huán)節(jié):一是探索與堅持。即通過艱苦的譯介與努力的傳播,學習、宣傳、掌握馬克思主義文藝基本原理,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武裝文藝工作者的頭腦,并在理論探討與文藝實踐中以正確的態(tài)度加以堅持和運用。二是結合與轉化。即把馬克思主義文藝原理同中國文藝實踐相結合,突出強調它對中國文情的實踐性和針對性,并實現理論風格的空間轉換和理論應用的時間轉換。三是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即基于對文藝實踐的深度追問,對文藝理論的批判性改造,不斷踐行文藝實踐及其理論探討的歷史性反思,不斷解放思想,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