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不僅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而且是晚清維新運動四大思想家之一,其《仁學》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產生過深遠影響,堪稱思想史上的經典文本之一。譚嗣同著述整理本以中華書局《譚嗣同全集(增訂本)》最為通行,可惜的是,包括此本在內的眾多《仁學》整理本,都未能利用全套的《亞東時報》本,以致在文字上未能足夠權威準確。今逢《仁學》發(fā)表120周年,為紀念譚嗣同的摯友、《仁學》首次全文刊發(fā)者唐才常逝世,將目前所能見到的最為重要的四個版本的《仁學》進行匯校,厘清版本關系,澄清《仁學》寫作和刊行中的前人謬說,為研究者和普通讀者提供一個忠實展現各本面貌、文字校訂準確可信的版本,特推出《仁學》匯校本。 本書以最早全文刊發(fā)《仁學》的《亞東時報》本為底本,以《清議報》本、《清議報全編》本和國民報社單行本為通校本,詳列各本異同,為進一步考索《仁學》寫作與刊行中的史實,觀照譚嗣同與唐才常、黃穎初、梁啟超等人的交往和思想交流,提供豐富的研究資料。同時,通過薈萃各本之長,刮垢磨光,并通過揭示《仁學》主要思想價值和當下意義的導讀,也可為廣大普通讀者提供一個權威可信的《仁學》讀本。 本書特點如下: 1.首次利用全套的《亞東時報》,糾正包括中華本在內的以往各本的脫誤、錯訛與重要異文百余處。 2.首次匯校5個重要版本,并以附錄文章詳細考索,全面揭示《仁學》的寫作、刊行與傳播,訂正前人成說中的不確之處,為《仁學》版本研究推進一步。 3.撰寫扼要導言,系統(tǒng)總結《仁學》的思想價值,并結合當下實際,從探索精神、批判精神、日新精神、愛與平等等方面揭示《仁學》的當下意義,使本書不僅是古籍整理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思想意義的人文讀本。后附文章集中反映了從文獻學、書籍史等交叉視角研究《仁學》的前沿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