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總序 
總前言 
序 
前言 
編寫說明 
醫(yī)家傳略 
學術思想 
第一章 理通文史哲,精校勘訓詁 4 
第二章 以經義解經,釋疑難真義 6 
第三章 取法于自然,倡內外整體 8 
第四章 厘陰陽之理,推五運六氣 10 
第五章 取法于經典,效驗于臨床 11 
第六章 尊經不泥古,衷中不摒西 12 
論著選粹 
第七章 略論《內經》中的“陰陽之氣”的實質 14 
第八章 營衛(wèi)名實辨——兼辨衛(wèi)氣與陽氣的區(qū)別 19 
第九章 談三焦的名和實 23 
第十章 任督新探 28 
第十一章 關于《靈樞 經脈》“是動、所生病”之我見 31 
第十二章 迎隨補瀉探源 35 
第十三章 腸澼不是痢疾考 37 
第十四章 “精明五色”辨——略論《內經》中兩個色診的標準問題 38 
第十五章 “因于濕,首如裹”之我見 40 
第十六章 《黃帝內經》中關于病因學的一個重要概念——虛邪的實質 41 
第十七章 漢度量衡考 44 
黃帝內經講稿 
第十八章 《內經》緒論 48 
第十九章 素問 生氣通天論 71 
第一節(jié) 強調以“清靜”為主導、以順應四時常度為基礎的攝生方法,是強身防病之本 71 
第二節(jié) 陽氣的生理功能及在內外病因侵襲下陽氣失調所發(fā)生的各種病變 73 
第三節(jié) 陰陽的生理作用和陰陽偏盛所導致的病變及其嚴重后果 81 
第四節(jié) 傷于四時邪氣“留連”傳變?yōu)楦鞣N疾病的病機及五味偏攝太過的危害 84 
第二十章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94 
第一節(jié) 哲理陰陽的概念及其基本規(guī)律 94 
第二節(jié) 人體陰陽的作用及人體生理物質的陰陽屬性 97 
第三節(jié) 真氣與味、形、精及壯火、少火的關系并分析氣味的陰陽屬性及氣味厚薄的作用 100 
第四節(jié) 體內陰陽的偏盛 103 
第五節(jié) 萬物之間皆有陰陽五行之內在聯(lián)系 108 
第六節(jié) 四時五臟陰陽應象 109 
第七節(jié) 陰陽為萬物之能始 113 
第八節(jié) 人體陰陽的相互作用及其偏勝的“病能”并指出攝養(yǎng)陰陽的意義 114 
第九節(jié) 以“天地陰陽所不能全”,注明人體耳目手足有上左下右功能偏強之理 117 
第十節(jié) “生氣通天”,故治病必須遵循“天之八紀”“地之五里” 117 
第十一節(jié) 天、地、水谷之邪,傷人有輕重之別,治療當須圖之于早 118 
第十二節(jié) “察色按脈”以“先別陰陽”為要領;祛邪扶正以“因勢利導”為原則 119 
第二十一章 素問 靈蘭秘典論(節(jié)選) 127 
第二十二章 素問 六節(jié)藏象論(節(jié)選) 132 
第一節(jié) 人賴天地之氣、味以生養(yǎng),故與天地之氣相通應 132 
第二節(jié) 五臟藏象舉例 134 
第二十三章 素問 五臟別論 140 
第一節(jié) “藏精氣而不寫”“傳化物而不藏”是區(qū)分臟腑功能的要點 140 
第二節(jié) 診脈獨取寸口及診病必須全面觀察病人的道理 142 
第二十四章 素問 脈要精微論(節(jié)選) 144 
第一節(jié) 切脈、望色須在平靜安適的條件下進行 144 
第二節(jié) 脈的生理作用及長短等脈的脈象及其主病 145 
第三節(jié) 診察精明五色善惡及其功能常變的大法 149 
第四節(jié) 通過望、聞、問診以候五臟“失守”“失強”之法 150 
第五節(jié) 反四時脈與關格脈的預后 153 
第六節(jié) 人體脈氣的變化與天地陰陽之氣的消長相通應 155 
第七節(jié) 診脈之道及四時的脈名 157 
第八節(jié) 風、癉、厥、久風、脈風等病形成后傳變?yōu)楹疅?、消中、巔疾、飧泄、癘風的機理 158 
第九節(jié) 色脈合參診病久新之法 161 
第十節(jié) 討論十八種病脈所主的病證及診脈以推知病位在內外、上下之法 162 
第二十五章 素問 平人氣象論 168 
第一節(jié) 脈息至數的正常與異常及其主病 168 
第二節(jié) 胃氣在脈診中的重要性 170 
第三節(jié) 虛里脈的部位和診法 172 
第四節(jié) 多種病脈所主的病態(tài)及真臟脈現的死期 173 
第五節(jié) 水腫、黃疸、胃疸、風水及婦人妊子的各種診法 177 
第六節(jié) 脈以“胃氣為本” 180 
第二十六章 素問 玉機真臟論(節(jié)選) 185 
五臟應乎四時五行的平脈和與此相反之病脈的脈象及其病狀 185 
第二十七章 素問 經脈別論 191 
第一節(jié) 飲食居處過用無節(jié)對機體的影響 191 
第二節(jié) 飲食精微在體內輸布的過程 194 
第三節(jié) 三陰三陽經氣獨盛至證治及三陰三陽的脈象 197 
第二十八章 素問 太陰陽明論 201 
第一節(jié) 陰陽(太陰、陽明)二經的循行及功能所主各有不同,其受邪發(fā)病亦各異 201 
第二節(jié) 脾主四肢及其與胃相表里的機理 203 
第二十九章 素問 熱論 210 
第一節(jié) 熱病的概念及其自然病程的六經證候、轉歸和治療大法 210 
第二節(jié) 熱病愈后,時有遺熱的病機及熱病的禁忌 215 
第三節(jié) 兩感熱病的癥狀、病機、預后及溫熱病與季節(jié)的關系 216 
第三十章 素問 評熱病論 219 
第一節(jié) 陰陽交的脈證、病機及其預后 219 
第二節(jié) 風厥的病因、病癥、病機及治法 223 
第三節(jié) 勞風病的病因、病狀、病機及預后 224 
第四節(jié) 腎風的病因、病癥、病機及其誤治后的變證 226 
第三十一章 素問 逆調論 231 
第一節(jié) 熱煩、身寒、肉爍、骨痹、肉苛的病機 231 
第二節(jié) 胃經、肺經氣逆及水氣病等對睡眠與呼吸的影響 234 
第三十二章 素問 咳論 236 
第一節(jié) 肺咳的病因、病機及五臟咳的成因 236 
第二節(jié) 五臟六腑咳的病狀及其針治大法 238 
第三節(jié) 咳嗽的針刺治療 242 
第三十三章 素問 舉痛論 244 
第一節(jié) 因寒致痛的病機 244 
第二節(jié) 寒邪客于不同臟腑、經絡所導致的各種痛證及其病機 246 
第三節(jié) 運用望診、切診以候疾病寒熱虛實之法 251 
第四節(jié) 九種經氣失調的病因、病證與病機 253 
第三十四章 素問 風論 258 
第一節(jié) “風”的概念、特性及其所導致的多種風病的癥狀與病機 258 
第二節(jié) 五臟風、胃風的病狀、病機及其診候大法 263 
第三十五章 素問 痹論 269 
第一節(jié) 痹證的病因、病機與分類 269 
第二節(jié) 五痹與四時五臟的關系及其內傳的規(guī)律 270 
第三節(jié) 臟腑痹的病狀與病機 271 
第四節(jié) 痹氣入客臟腑的誘因及臟腑痹的針治大法 274 
第五節(jié) 營衛(wèi)的概念、功用及其與痹證的關系 277 
第六節(jié) 痹證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多汗、或重感脈不通、或屈不能伸的病機 278 
第三十六章 素問 痿論 282 
第一節(jié) 五臟外主五體,五臟熱可導致五痿 282 
第二節(jié) 情志起居失節(jié)亦可導致痿證 284 
第三節(jié) 五臟熱痿的望診法 287 
第四節(jié) 痿證的治法 288 
第三十七章 素問 調經論(節(jié)選) 294 
第一節(jié) 血氣分并于陰陽、上下的病候與病機 294 
第二節(jié) 陰陽虛實產生內外寒熱的病因與病機 296 
第三十八章 素問 至真要大論(節(jié)選) 298 
第一節(jié) 六氣分治(司天、在泉、間氣)的?;?298 
第二節(jié) 論“司歲備物”以保證藥物氣味、質量及南、北政寸、尺脈變化的道理 302 
第三節(jié) 六氣在泉太過內淫為病的現證及治法 304 
第四節(jié) 六氣司天太過內淫為病的現證及治法 312 
第五節(jié) 六氣司天或在泉邪氣反勝的治法 319 
第六節(jié) 六氣勝復的現證及其治療大法 321 
第七節(jié) 論審察病機的重要性 334 
第八節(jié) 病機十九條 335 
第九節(jié) 藥物五味的陰陽屬性、功用及制方的治則 354 
第十節(jié) 寒、熱、微、甚等十五種病性的治法 355 
第十一節(jié) 反治法專論 356 
第十二節(jié) “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的治法及五味偏嗜太過之害 360 
第三十九章 靈樞 九針十二原 372 
第一節(jié) 守神、守機為針道的要領;迎之、隨之為針治的要則 372 
第二節(jié) 針法的治則、補瀉手法及“持針之道” 378 
第三節(jié) 九針的名稱、形制及其用途 383 
第四節(jié) 邪有高下,病有虛實,刺反其病,則為“針害” 387 
第五節(jié) 針刺的要領和五輸穴的名稱及其意義 389 
第六節(jié) 用針必先診病,虛實不明,刺反其病,則誤人性命 392 
第七節(jié) 十二原的名稱及其所以為主治臟腑疾病的重要腧穴的道理 394 
第八節(jié) 脹滿、飧泄、寒證、熱證,疾高而內,疾高而外的針治法 396 
第四十章 靈樞 邪氣臟腑病形 401 
第一節(jié) “邪氣”中人的一般規(guī)律及其客于各經的常中部位 401 
第二節(jié) 五臟病的一般病因與病機及邪氣中于五臟的條件 403 
第三節(jié) 頭面所以耐寒的道理 405 
第四節(jié) 色脈與尺脈的關系及“色脈診”的順逆 406 
第五節(jié) “色脈尺診”法 409 
第六節(jié) 五臟病現緩急小大滑澀六脈“微”“甚”的病形 411 
第七節(jié) “六變”病脈的病機及其針治大法 426 
第八節(jié) 滎、俞、合穴的主治及六腑合穴的名稱與取法 427 
第九節(jié) 六腑病的一般病候及其主治的腧穴 429 
第四十一章 靈樞 本神 433 
第一節(jié) 精、神、魂、魄、意、志、思、慮、智的概念及其作用 433 
第二節(jié) 情志失調對精神意識的影響 437 
第三節(jié) 情志嚴重失調傷及神、魂、魄、意、志、精的病狀與病機 438 
第四節(jié) 五臟功能及五臟虛實的病形 441 
第四十二章 靈樞 經脈(節(jié)選) 444 
第一節(jié) 人體筋骨脈肌皮的作用及經脈的重要意義 445 
第二節(jié) 十二經脈的循行起止及其“是動”與“是主諸病”的病候和診治大法 446 
第四十三章 靈樞 營衛(wèi)生會 475 
第一節(jié) 營衛(wèi)的來源、性質、流行所在及其營周會合的規(guī)律 475 
第二節(jié) 老年人“晝不精,夜不瞑”及少壯人“晝精而夜瞑”的道理 478 
第三節(jié) “衛(wèi)出于上焦”的循行概況及衛(wèi)氣的特殊性 479 
第四節(jié) 營出于中焦的生理過程、循行概況及營與血(津血同源)的關系 481 
第五節(jié) 水谷濁氣出于下焦的生理過程及上、中、下焦功能的特點 482 
第四十四章 靈樞 口問 485 
第一節(jié) 欠、噦、唏、振寒、噫、嚏、亸等證的病機和治法 485 
第二節(jié) 泣涕、太息、涎下、耳鳴、自嚙舌、頰、唇等證的病機和治法 489 
第三節(jié) 上氣、中氣、下氣不足的病狀、病機與治法 490 
第四十五章 靈樞 海論 493 
第一節(jié) “四?!钡母拍罴捌浣洑廨斪⒌闹匾嵫?493 
第二節(jié) “四?!庇杏嗖蛔愕牟?、病機與治法 494 
第四十六章 靈樞 脹論(節(jié)選) 497 
第一節(jié) 脹病的脈診法 497 
第二節(jié) 脹病的病位、病機和治法 498 
第三節(jié) 五臟六腑脹的病形與病機 500 
第四節(jié) 脹病的病因與病機 503 
第四十七章 靈樞 五癃津液別 505 
第四十八章 靈樞 水脹 508 
第四十九章 靈樞 玉版(節(jié)選) 514 
第五十章 靈樞 百病始生 516 
第一節(jié) “百病”發(fā)生的一般病因及其病位 516 
第二節(jié) 虛邪是“百病始生”的主要因素,“兩虛相得”是“大病乃成”的基本條件 518 
第三節(jié) 虛邪中人傳變的一般規(guī)律及其傳舍于各處的不同現證 520 
第四節(jié) 邪氣留著于孫絡、陽明之經、緩筋、募原、沖脈、膂筋、輸脈的不同現證與病機 522 
第五節(jié) 積證的成因與病機 524 
第六節(jié) 病生于陰的常見病因與病機及“百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