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本書使我成了一名“專業(yè)抑郁者”……我感到,抑郁研究領域里,缺少的是綜合。很多學科都分別探討過抑郁的成因,太多有趣的事發(fā)生在太多有趣的人身上,太多有趣的事在被講述——而這個“國度”里仍是一片混亂。本書的第一個目標是共情,真正地理解抑郁的人;第二個目標,也是對我來說更難實現的一個目標,就是秩序,盡可能基于經驗主義得出秩序,而不是隨意用些逸事拼湊出以偏概全的結論。 我以自己的抑郁開始本書,然后寫別人相似的抑郁,再然后是別人不同的抑郁,最后是處于完全不同背景下的抑郁。我讓男男女女講述自己的故事,他們所面對的戰(zhàn)爭是本書關注的首要主題……就抑郁進行寫作,很是痛苦、悲傷、孤獨,令人壓力倍增。但每當想到我做的事可能對其他人有所助益,我就會精神為之一振;我也不斷獲得新知,這也幫到了我自己。 現在苛責制藥業(yè)似乎成了一種時尚。但我的經驗是,這行人既是資本主義者,也是理想主義者:他們熱衷于利潤,但也樂觀地相信自己的工作會有益于世界。如果沒有制藥公司資助相關研究,我們現在也不會有SSRI,這類抗抑郁藥挽救了無數生命。我盡可能清晰地描述了我所了解的制藥業(yè),這也是本書故事的一部分。 這是一本極度個人化的書。雖然我為一些比較復雜的觀點提供了解說和闡釋,但本書并不試圖取代適當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