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會通”精神,在于文而化之。蔡元培一九三四年在《美學原理》的序中指出:“通常研究美學的,其對象不外乎‘藝術’‘美感’與‘美’三種。以藝術為研究對象的,大多著重在‘何者為美’的問題;以美感為研究對象的,大多致力于‘何以感美’的問題;以美為研究對象的,卻就‘美是什么’這問題來加以探討。我以為‘何者為美’‘何以感美’這種問題雖然重要,但不是根本問題:根本問題還在‘美是什么’。單就藝術或美感方面來討論,自亦很好;但根本問題的解決,我以為尤其重要?!笔艽藛l(fā),我想就書法研究而言,其對象應該是“文字”“技法”“藝術”“文化”,且四者是遞進關系。書法即“書中有法”,書是“寫”,法是“度”,是要在書寫中觸摸中華文化的一邊一角。書法是文字的表現(xiàn)形式,文字則賦予書法文化內涵,文化才是書法的屬性。通過漢字書寫來表現(xiàn)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國人豐富的內心情感,最終形成千古傳承、精妙絕倫的書法藝術,這是表,由表及里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此,我主張“道技并重”,即書家在提高技藝的同時需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養(yǎng),從而由技人道,以技修道,道技并重推動當代書法的發(fā)展。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我萌發(fā)了在京辦展的念頭。庚子新春,新冠疫情暴發(fā)后,居家預防期間,我開始“問學”書法個展的構思與創(chuàng)作,于匆忙中寫就“問學散論十五則”“論書十則”,興致時揮就三幅榜書大字、四幅自作對聯(lián),并節(jié)錄《文心雕龍》《菜根譚》《人間詞話》多篇佳句,還將我對書法文化的思考凝聚筆端,快哉樂也,創(chuàng)作基本上都是在春節(jié)后兩個月內的子夜完成的,夜深入靜,思緒萬千,斟詞酌句,濡墨揮毫,別有一番興致。展覽作品的三個部分“文以載道”“澄懷觀道”“道技并重”相映成趣,并由人民美術出版社結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