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路德維希?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1841)和《未來哲學原理》(1843)發(fā)軔,經過對布魯諾?鮑威爾1841-1843年的報刊類著作和論戰(zhàn)類著作的討論,轉入卡爾?馬克思1844年的著作,最后分析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1845)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1845-1846,馬克思與恩格斯合著)。本書的主題,在于一系列觀念——人的本性、人的善好生活、人與世界的關系,以及人與他人的關系——的“嬗變記”。通過對《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等馬克思的主要作品進行梳理,考察了費爾巴哈和馬克思的反哲學目標、馬克思的共同體觀念、馬克思對于善好生活的描述,以及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對青年黑格爾派、哲學和道德所做的批判,展現(xiàn)了馬克思既努力揭示人類本性以及什么才是善好生活,試圖對資本主義進行規(guī)范性批判,也極力避免黑格爾“哲學”的影響,避免陷入形而上學觀念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