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插圖清單
附表清單
1.引言
2.文獻綜述
2.1 科學傳播理論研究
2.2 《大公報》發(fā)展梗概
2.2.1 英斂之時期(1902.06—1916.09)
2.2.2 王郅隆時期(1916.09—1925.11)
2.2.3 新記公司時期(1926.09—1949.06)
2.2.4 新中國《大公報》發(fā)展時期(1949.09—1966)
2.3 《大公報》副刊發(fā)展梗概
2.3.1 《大公報》副刊概況
2.3.2 新記《大公報》副刊的發(fā)展特點
2.4 中國大陸研究概況
2.5 臺灣地區(qū)研究概況
3.新記《大公報》領導群體
3.1 趨同的人生閱歷
3.1.1 出資人吳鼎昌
3.1.2 當家人胡政之
3.1.3 主筆張季鸞
3.1.4 繼承者王蕓生
3.2 共同的事業(yè)追求
3.3 相同的精神特質
4.新記《大公報》科學類副刊概況
4.1 緣起
4.2 辦刊宗旨
4.3 讀者定位
4.4 科學類副刊的類別、數量和版面
4.4.1 科學類副刊類別
4.4.2 科學類副刊的數量和版面
4.5 小結
5.《科學周刊》《科學副刊》的撰稿群體
5.1 《科學周刊》《科學副刊》的主編
5.1.1 夏堅白
5.1.2 雷孝實
5.2 編輯隊伍
5.3 撰稿科學家代表簡介
5.3.1 嚴濟慈
5.3.2 李書田
5.3.3 秉志
5.3.4 劉咸
5.4 .小結
6.《科學周刊》《科學副刊》的傳播內容
6.1 發(fā)表文章概況
6.1.1 第一時期(1929.01.09—1930.05.28)
6.1.2 第二時期(1933.03.03—1934.09.14)
6.1.3 第三時期(1936.07.11—1937.07.25)
6.2 傳播的主要內容
6.2.1 化學類
6.2.2 物理類
6.2.3 生物類
6.2.4 總論類
6.3 《科學周刊》《科學副刊》三個時期的特點
6.4 小結
7.傳播方式和策略
7.1 緊密結合自然科學最新發(fā)展
7.1.1 《科學周刊》(1929—1930)
7.1.2 《科學周刊》(1933—1934)和《科學副刊》(1936—1937)
7.2 貼近生活、貼近受眾
7.3 積極引導社會輿論
7.3.1 關于科學內容的評論
7.3.2 關于科學主體的評論
7.4 注重策劃“造勢”
7.5 借助閱報社推廣
7.6 重視欄目編排
7.6.1 “科學小問題”與“讀者問答”欄目
7.6.2 “科學珍聞”“科學常識”“雜俎”等小欄目
7.7 小結
8.《科學周刊》《科學副刊》的受眾
8.1 《科學周刊》《科學副刊》的受眾
8.2 “大眾化”的受眾困境
8.3 小結
9.《科學周刊》《科學副刊》傳播效果及影響力
9.1 傳播概況
9.2 傳播效果分析
9.2.1 從發(fā)行數量和識字情況看其傳播效果
9.2.2 從訂報對象看其傳播效果
9.2.3 從欄目變化看其傳播效果
9.3 小結
10.科學救國思潮中的報刊科學傳播
10.1 科學救國思潮中報刊科學傳播發(fā)展歷程
10.2 《大公報》《申報》科學傳播概況比較
10.2.1 《申報》科學類副刊概況
10.2.2 《大公報》《申報》科學傳播比較
10.3 《大公報》《科學》雜志傳播概況比較
10.3.1 《科學》雜志科學傳播概況
10.3.2 《大公報》《科學》雜志科學傳播比較
10.4 小結
11.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A 《科學周刊》(1929.01.09—1930.05.28)發(fā)表文章一覽
附錄B 《科學周刊》(1933.03.03—1934.09.14)發(fā)表文章一覽
附錄C 《科學副刊》(1936.07.11—1937.07.25)發(fā)表文章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