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對外文化交流有兩條道路:一條是絲綢之路,傳播中國的物質文化;一條是漢籍之路,傳播中國的精神文化。絲綢之路主要是中外物質文化交流的道路,這是舉世公認的。絲綢之路(silkroad)的概念,是十九世紀后期由德國學者提出的。各國研究者接受了這一概念,并習慣用它來解釋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但是,現(xiàn)在看來,這一概念有一定的局限。首先,中外文化交流不僅僅是物質互換,還有精神的溝通。絲綢之路概念的緣起,是對東西方商貿交流的研究,對精神文化的關注稍顯薄弱。其次,中外交流不完全是中國與西方的交流,也包括與東方其他各國的交流。盡管到了今天,絲綢之路的概念經過開拓,形成沙漠絲路、草原絲路、海上絲路三個部分,可是仍然無法包容中國與東亞、東南亞諸國交流的內容。再次,中外文化交流與經濟商貿交流的綫路,也不完全相同,在歷史時間上也有較大的差異。所有這些,便是我們提出漢籍之路(bookroad)的原因。漢籍是中國精神文化的載體,漢籍之路是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沿著漢籍傳播的軌跡,尋找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應該是當代學者和出版人的責任。這些年,有志于此的學者,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學者就提出用書籍之路的概念,來研究中日文化交流。但是仔細想來,書籍之路的提法不如漢籍之路明確,探究的范圍也不應該局限在兩國之間,應該把漢籍之路作為打開古代中外精神文化交流史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