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沅(1767-1855),祖籍湖北麻城劉家溝,先祖于明末遷蜀,先居眉山、長洲、溫江,后遷雙流。劉沅生在雙流,至嘉慶丁卯(1807)遷居成都南關純化街。因劉沅在雙流和成都的書塾中均有一株古槐,故世稱劉沅為槐軒先生,其學為槐軒之學。雙流劉氏自曾祖劉家珍開始,四世研經,三世習《易》,其家學以先天易學為特色。劉沅24歲中舉,然而在30歲時他的命運卻發(fā)生了逆轉,會試三試落地,返蜀后潛心研究學問和教書育人。劉沅一生長達六七十年之久的教育和學術活動影響深遠。這主要表現(xiàn)在:1、劉沅身后形成了一個以劉沅槐軒之學為宗的槐軒學派,其代表人物有劉咸炘、劉咸榮、劉咸焌、顏楷、鐘瑞廷、劉芬等。2、作為一個教育家,劉沅的槐軒書塾規(guī)模很大,經常求學的學生有三百多人,師從劉沅學習的學生有數(shù)千人,當時被稱為\"川西夫子\"。今人張舜徽、南懷瑾、蕭天石、蕭萐父、吳天墀、李學勤等都對劉沅的學術有過關注。馬西沙、韓秉方等人曾對劉門教作了開創(chuàng)性研究。劉沅是學問大家,著作甚豐,現(xiàn)存著作逾200卷,《槐軒全書》收錄了《大學恒解》《中庸恒解》《論語恒解》《孟子恒解》《周易恒解》《詩經恒解》《尚書恒解》《禮記恒解》《儀禮恒解》《周官恒解》《春秋恒解》《孝經恒解》《子問》《又問》《槐軒約言》《正訛》《俗言》《大學古本質言》等,以儒學元典精神為根本,融道入儒,會通禪佛,體大精深,鴻篇巨制。劉沅創(chuàng)立了槐軒學派,名震一時。作者2010年開始以槐軒學派的學術思想作為研究對象,這是其中的學術成果之一。書稿以劉沅所關懷之社會歷史問題為軸心展開探討:闡明其逾出當時知識界義理與考據(jù)之爭的真正深意,在于重建社會整體性的價值信念系統(tǒng);鑒于當時學界囿于知識論而忘乎形而上根原之弊,劉沅汲取易學之精神,建立了統(tǒng)攝宇宙本體論、人生實踐論、歷史目的論的哲學系統(tǒng),并貫之以“先天定后天,后天返先天”之名,從而使傳統(tǒng)“天人之學”具有了既關乎當代又展向未來,即特殊與普遍之雙重意義。而這正是“槐軒學”應該進入現(xiàn)代人生活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