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作為一種國際關系的重要現象和國家重要的外交行為,一直是國際關系研究的重要對象。學者對同盟的定義、類型、功能、形成、內聚力等問題都進行了深入探討,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學者們主要把研究焦點放在了同盟形成問題之上,有關同盟解體這一問題并沒有引起學者足夠的重視,本書即聚焦于研究在共同威脅存在情況下,不對稱防御性同盟中的弱國為什么會選擇退出同盟,從而導致同盟解體。本書提出了一個同盟解體的雙變量理性解釋框架,即同盟效用理論。該理論提出同盟內部的戰(zhàn)略分歧大小決定了同盟成本的高低,而弱國的自助能力強弱決定了其同盟收益的多少。為了驗證本書所構建理論的因果機制,本書首先進行了仔細的案例分析。通過對中蘇同盟從建立到分歧繼而分裂的全面考察,以及對中蘇同盟進行案例內求異比較,證明了本書所構建的同盟解體理論。為了表明本書研究結論的普適性,本書還初步考察了2001-2008年的美韓同盟、1958年至1967年的美法同盟以及1957年后的美英同盟,并與1958-1966年中蘇同盟進行案例間求同比較和求異比較,證明了本書所構建的同盟解體理論。為了進一步驗證以上理論的普適性,本書構建了包含自變量戰(zhàn)略分歧和弱國自助能力以及控制變量體系大國數量、民主國家和國內體制變化的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統計回歸分析表明自助能力和戰(zhàn)略分歧在對同盟解體發(fā)揮影響上是互為條件的,在自助能力強的情況下,戰(zhàn)略分歧對同盟解體有影響;在自助能力弱的情況下,戰(zhàn)略分歧對同盟解體無影響。在戰(zhàn)略分歧重大的情況下,自助能力強弱對同盟解體有影響;在戰(zhàn)略分歧微小的情況下,自助能力強弱對同盟解體無影響。統計分析結果進一步證明了本書所構建的理論及其普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