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1
第一編上 上古哲學史(古代及儒家)
第一章 哲學之淵源7
第一節(jié)邃古哲學之起源7
第二節(jié)唐虞哲學15
第三節(jié)夏商哲學19
第二章六藝哲學28
第一節(jié)總論28
第二節(jié)《易》教31
第三節(jié)五學之教38
第三章儒家45
第一節(jié)孔子45
第二節(jié)子思76
第三節(jié)孟子83
第四節(jié)荀卿91
第一編下 上古哲學史(道墨諸家及秦代)
第一章道家103
第一節(jié)總論103
第二節(jié)老子107
第三節(jié)楊朱121
第四節(jié)列子124
第五節(jié)莊子132
第二章墨家145
第三章法家154
第一節(jié)管仲154
第二節(jié)申不害158
第三節(jié)商鞅161
第四節(jié)慎到166
第五節(jié)韓非170
第四章名家 176
第一節(jié)名家之淵源176
第二節(jié)尹文178
第三節(jié)惠施181
第四節(jié)公孫龍183
第五章雜家186
第六章秦滅古學196
第二編上 中古哲學史(兩漢)
第一章漢代哲學總論201
第二章陸賈204
第三章賈誼206
第四章董仲舒210
第五章《淮南子》219
第六章桓寬《鹽鐵論》223
第七章劉向225
第八章?lián)P雄227
第九章王充231
第十章東漢經術今古學之分及其混合240
第十一章荀悅244
第十二章徐干247
第二編 下中古哲學史(魏晉六朝唐)
第一章魏晉及南北朝之儒學與經術總論253
第二章晉世黃老刑名學之復興257
第三章六朝佛教之盛行273
第四章三教調和論277
第五章神不滅論與神滅論282
第六章文中子293
第七章唐代哲學總論297
第八章唐代佛教略述298
第九章韓愈301
第十章李翱304
第三編上 近世哲學史(宋元)
第一章宋代哲學總論309
第二章道學之淵源310
第三章周濂溪312
第四章邵康節(jié)322
第五章張橫渠326
第六章程明道334
第七章程伊川340
第八章二程同時之性情說347
第九章程門諸子351
第十章張南軒362
第十一章朱晦庵366
第十二章朱子門人375
第十三章陸象山380
第十四章象山門人385
第十五章浙東永嘉之學387
第十六章魏鶴山及真西山392
第十七章元之程朱學派396
第十八章元之朱陸調和派399
第十九章元之陸學派402
第三編下 近世哲學史(明清)
第一章明代哲學總論407
第二章吳康齋408
第三章薛敬軒410
第四章曹月川412
第五章胡敬齋414
第六章陳白沙416
第七章王陽明418
第八章湛甘泉424
第九章羅整庵426
第十章王學諸子428
第十一章劉念臺431
第十二章清代哲學總論434
第十三章孫夏峰435
第十四章黃宗羲436
第十五章顧亭林439
第十六章李二曲441
第十七章陸桴亭443
第十八章湯潛庵445
第十九章陸稼書447
第二十章顏習齋449
第二十一章戴東原452
第二十二章彭尺木454
附錄一古籍參考書目456
附錄二參考書目460
后記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