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中國工人運動史(套裝上下卷)》的編寫目的,就是通過努力,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實工作、好好走向未來,達到以史為鑒、資政育人的效果。為鑒與資政,就是力求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近現代以來中國工人階級的發(fā)展變化,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中華民族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以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yè)所進行的氣壯山河的斗爭和作出的巨大貢獻,通過全面、深刻、系統(tǒng)總結工人運動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經驗教訓,進一步堅定廣大職工和工會干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fā)展道路的信念,并在實踐中使這條道路愈走愈寬廣;育人,就是通過大力挖掘和宣傳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中,涌現出的無數可歌可泣的工人階級先進人物的英雄事跡,大力弘揚中國工人階級的光榮傳統(tǒng)和偉大品格,以工人階級的先進思想來豐富和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從而感染和影響更廣泛的社會成員,萬眾一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人運動史研究作為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同時也是中共黨史研究的重要基礎,取得了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為了傳續(xù)中國工運史研究的學術薪火,全面展示170多年來中國工人階級和工運事業(yè)艱辛與輝煌的發(fā)展歷程,根據中華全國總工會領導的指示,中國工運研究所于2009年開始,組織國內高校、黨校、科研機構等部分從事相關研究的專家學者,歷時五載編撰了《新編中國工人運動史》一書,可以視作是對中國工運史研究一次新的努力,對中國工人階級與工運事業(yè)一次新的禮贊?!缎戮幹袊と诉\動史(套裝上下卷)》冠以“新編”二字,是基于五個方面因素來考慮的。第1,從指導思想來看。本書既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特別是唯物史觀,又注意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系列新成果來指導研究和編撰。在改革開放30多年歷程中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們時代*寶貴的理論財富,自覺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社會科學研究,是保持理論之樹常青的重要法寶。****關于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系列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運用和進一步發(fā)展,對于編寫中國工人運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努力加以貫徹和體現。第2,從時間跨度來看。本書采用通史體例,時間界限起于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貫穿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止于2013年中國工會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前后共170多年。這樣,不但把改革開放以來的工人運動史包容進來,而且將下限一直延伸到當下的現實生活。對中國工人運動史作如此長距離和大跨度的回顧和梳理,不失為一種探索與嘗試。第三,從涵蓋領域來看。本書在內容上以大陸地區(qū)的工運史,也就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為主,同時以適當篇幅和筆墨兼及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工會運動,以及其他黨派與行幫影響的工會運動,并對1949年以來港澳臺地區(qū)的工會予以一定的反映和體現。此外,本書還對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工會的國際活動予以反映和體現。第四,從基本觀點來看。本書比較充分地吸收和借鑒了史學界已有的相關科研成果,同時使用了一些新資料,形成了一些新思路,提出了一些新觀點。本書努力系統(tǒng)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對其中的失誤、曲折并不回避,同時也努力客觀展示新中國成立前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工會運動,以及新中國成立后港澳臺地區(qū)的勞動關系和工會情況。當然,毋庸置疑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才是中國工人運動的主體,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真正、完全、徹底代表工人階級的根本利益和具體利益,領導中國工人運動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第五,從編撰形式上看。為增加中國工人運動歷史的可讀性、真實性,提高感染力、現場感,本書采用豐富生動的圖片,映襯系統(tǒng)全面的文字描述,共同構成一部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形象直觀的工人運動史,使本書既可以成為專家學者研究把握中國工人運動的專業(yè)參考,也可以作為工會工作者了解工運歷史變遷的普及性讀物。以史為鏡,可知興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