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會,是活躍在山西省晉城、長治、忻州等多個地區(qū)的民間樂班,其名稱是近代的產物。八音會的演奏以吹奏樂和打擊樂合奏為特色,中國歷代文獻稱該種合奏形式為“鼓吹”?,F(xiàn)代學者有的延用傳統(tǒng)稱謂,有的稱其為吹打?!吧宵h八音會”因晉城地區(qū)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上黨郡之故地而得名。上黨雄踞太行一翼,南望中原、北通幽燕,為南北交通之要沖,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以嗩吶為主奏樂器的上黨八音會肇始于何時目前尚無明確記載,但是吹與打結合的樂隊形式在晉城高平開化寺大雄寶殿的宋代壁畫“露臺”表演圖,以及二仙廟宋代石刻“隊戲圖”中已經有所描繪。在信仰與日常生活水乳交融的傳統(tǒng)社會中,寄托著人們尋求安寧與幸福的、規(guī)模不等的迎神賽社和廟會集日貫穿全年,這種擔負著敬神娛人功能的演奏形式至少陪伴著人們走過了千年的滄桑歲月。現(xiàn)今,晉城所轄澤州、高平、陵川、陽城、沁水的各個村莊遍及的八音會仍履行著祀佛敬神、祈福禳災的社會角色。每逢廟會賽日以及婚喪嫁娶、添丁祝壽的人生儀禮與慶典儀式,都缺少不了八音會的參與,無論是行樂,還是坐樂,激越人心的響器與嗩吶聲聲相和,表演氣氛熱烈而火爆。樂手們常常不滿足于常規(guī)的擊打與吹奏,站著吹、跳著吹、攀在高處吹,響器拋著打、對著打、翻著花樣打。他們在制造著儀式“聲場”的同時,不斷地使這古老的樂種迸發(fā)出強勁的生命力。上黨八音會傳統(tǒng)樂隊的人數(shù)一般為十人左右,有武場和文場之分,素有“七緊八慢九逍遙”之說。所使用的吹奏樂器有嗩吶、管子、笙、笛子,打擊樂器有鼓、鑼、镲、小鑼、叫鉤、梆子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曲牌及表演形式的不斷豐富,又逐漸加入了胡胡、頭把、二把、板胡、二胡等拉弦樂器和三弦、阮等彈撥樂器。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上黨八音會廣采博收明清小曲、秧歌小調、梆子戲、民歌,積累了多達四百余首的曲戲、民歌,積累了多達四百余首的曲目。這些曲目大體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套曲。這類套曲已經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曲目安排,如《大十番》《小十番》《十樣錦》。在《中國民間器樂集成山西卷》中,收錄了上述三個套曲。第二類:傳統(tǒng)曲牌。包含嗩吶曲牌、絲弦曲牌、殯儀曲牌、鑼鼓經。如《揚州傍妝臺》《迎仙客》《小桃紅》《一枝花》《紅繡針》《全心背》《歇拍鼓》等。第三類:嗩吶咔戲。上黨八音會的咔戲,包括戲曲與秧歌共5種唱腔,分別是:1、上黨梆子板腔(中四六、花腔、一串鈴、四十八梆、四六板、垛板、三套板、葡萄架、大板);2、上黨梆子唱腔選段;3、上黨落子唱腔選段等。第四類:民歌、小調。如《繡荷包》《王婆罵雞》《歌唱義和團》等。第五類:其他。囊括了山西民間多年來口口相傳的地方秧歌、道情、鼓書等。第六類:收集了近年來新創(chuàng)作的、并已經多次在舞臺上表演獲國家獎項的曲目。八音會中許多樂手的技藝來自家族傳承,其祖上大多是樂戶。自宋元以降,當戲曲成為“社賽”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后,上黨地區(qū)的樂戶既搬演社戲,又兼承應各類儀式中奏樂之事。同樣的人群做著同一類工作,不能不說在戲曲與器樂演奏中存在著溝通的橋梁。而戲曲唱腔與八音會曲目之間的淵源也從八音會存留的曲目中呈現(xiàn)出來。大量明清時期戲曲的唱腔曲牌(如《山坡羊》《醉太平》《跌落金錢》《紅繡鞋》等)出現(xiàn)在八音會的曲目中,而連念白也一同模仿的咔戲更體現(xiàn)了八音會曲目與戲曲的密切關系。民歌類曲目的存在,則體現(xiàn)著八音會的器樂演奏與聲樂緊密關系的另一個層面。在上黨樂戶手中,還保存有明代流傳下來的、記錄著工尺譜的嗩吶曲牌手抄本——《吹歌本》。“吹歌”兩字清晰地表明了民歌作為八音會曲目來源的方式由來已久。前述《山坡羊》《醉太平》等曲牌不僅是戲曲曲牌,也是明清時期民歌。這種“吹歌”的傳統(tǒng)在現(xiàn)今八音會對現(xiàn)代歌曲的吸納做法中仍然在延續(xù)。這種傳統(tǒng)的存在,使得八音會的音樂不僅帶有不同歷史時期音樂積淀的特征,并且令八音會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了一種開放性姿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