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黃式憲)
緒論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二、研究內容和觀點
三、研究方法和創(chuàng)新
上編 表演美學史述研究
第一章 紅色表演模板:前史的“十七年”電影表演美學
一、新古典主義的表演格式
二、明碼和暗碼的表演場域
三、布控與“泄露”
四、美學的來源
五、結語
第二章 戲劇化表演:表演美學的重估時代
一、表演與潛表演
二、一反一正及其自發(fā)性
三、與導演相關的開放性表演
四、結語
第三章 紀實化表演:中國特色的表演美學思潮
一、碰撞和對接
二、表演的資質和形態(tài)
三、紀實的缺陷
四、結語
第四章 日?;硌荩罕硌菖c畫面的整體效果
一、工具論的表演
二、整體化、歷史化和民俗化
三、哲學的符指
四、結語
第五章 模糊化表演:引申性的表演意味
一、中性的表演
二、簡單的復雜性
三、清晰與模糊的轉化
四、全域化和深度化
五、“雅努斯時代”的潛動機
六、史學的終結
七、結語
第六章 情緒化表演:個人自傳體意昧的行為藝術
一、放逐與邊緣
二、青春族群的文化癥候
三、個人現(xiàn)實主義的精神假面
四、幾種表演修辭方法
五、紀實性與虛幻性
六、結語
第七章 儀式化表演:禮儀感的規(guī)矩表演
一、后蒙太奇的表演構件
二、表演的路線
三、人偶表演
四、舞臺化表演
五、炫技表演
六、結語
第八章 顏值化表演:超古典主義美學的資本假面
一、“輕”震驚式表演
二、合力與動力
三、表演的像譜
四、美學不可承受之“輕”
五、結語
下編 表演美學現(xiàn)象研究
第九章 華語合拍片的表演文化生態(tài)
一、制片生產以及導演格局演變
二、表演的合拍“再表演”
三、一種表演場及東方表演文化之困
四、結語
第十章 表演文化的交織化形態(tài)
一、跨文化的表演“養(yǎng)料”
二、新氣質和新混雜
三、交織化的五種形態(tài)
四、遮蔽的霸權
五、共享和共生
六、結語
第十一章 電影明星的舞臺表演文化效應
一、電影明星與話劇生產方式的接通關系
二、表演文化的“吸氧運動”
三、表演品質的消釋
四、結語
第十二章 電影表演的少數民族表情
一、“他”表情和“他”表演
二、表演的現(xiàn)代化
三、真實表演和美感表演
四、結語
第十三章 集束明星與微型表演
一、表演的政治
二、明星配角
三、有關娛樂奇觀的悖論
四、結語
第十四章 主體和客體高度遇合的表演方法
一、導演的表演美學
二、“一根筋”的表演美學
三、非常規(guī)和逆向性
四、大學的“氣質場”
五、結語
第十五章 作者身份的表演氣質類型
一、演員的自我魅力
二、表演的極限
三、類型表演的標識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