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與重塑:基于社會文化學的王羲之及其書法接受史研究》從一個新穎的視角,對東晉以來關于王羲之的知識的來源、對王羲之形象的建構、不同區(qū)域、階層的人對王羲之及其書法的態(tài)度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古人對王羲之的推崇、對王羲之及其書法的接受是一種文化建構行為,在“崇王”觀念的驅使下,人們對王羲之及其書法的形象進行了一系列的詮釋與塑造。王羲之真實的形象及其書法風格與后世個人的理解并不是完全契合的,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空間,這個空間使個人、群體的闡釋以致重塑成為可能,王羲之及其書法接受史正是在這個空間中得以發(fā)展、演變的。在后世對王羲之及其書法的接受過程中,偏離和重構現象一直存在。人們從各自的語境出發(fā),在所能接觸到的王羲之相關文獻和書法作品中進行有意識地選擇、增刪、編排、詮釋,使文獻的原始意義發(fā)生偏離,重構出新的王羲之形象和書法風格。有時候,甚至還會出現在這偏離和重構的基礎上發(fā)生進一步偏離和新的重構的現象。也就是說,“崇王”觀念具有累積效應。通過詮釋和重塑所建構起來的王羲之及其書法的形象,與真實的王羲之及其書法形象產生了偏離。但這種偏離通常都被世人當作歷史的真實而接受。“崇王”觀念還存在著區(qū)域人文結構,不同的區(qū)域社會、階層構成表現為不同的“崇王”觀念,對王羲之及其書法有著不同的接受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