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向往的大學,不該只是大學文/那夏起意做這期選題,是因為某天和我十五歲剛剛考上高中的表弟聊過天后,突然意識到,其實很大一部分初高中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大學”的意義,更甚至一些已經考取了大學的年輕人也不能。不客氣地說,“大學”曾經或正占據(jù)著我們整個漫長的青春期,它是一個目標、一種向往,甚至是一份信仰。但在真正走進大學之前,它依然顯得陌生而抽象。大學是什么?在告別大學的第四年,我終于可以回過頭來梳理這些年瑣碎的感受。它會因此更加全面客觀嗎?我不確定,但我希望在看完這一冊書后,你們心中那些陌生抽象的向往能以一種更加具象的方式生長?!按髮W”這個詞,不該只是一個為之奮斗的符號。在這里,我無意探討高考,因為這是大部分人的必經之路。而在我看來,到了大學你想學到些什么,才是真正至關重要的。我十分厭惡那些大學無用論的持有者,他們大都會以“學了四年的專業(yè)畢了業(yè)根本用不上”“你看我不上大學如今賺得也比那些大學生多”“就算大學畢業(yè)也依然找不到好工作”為論據(jù)來支持自己狹隘的論點。因此,每當有年長于我,擁有不錯經濟實力的人沾沾自喜地表示,覺得讀大學沒用時,我都會報以尷尬而沉默的笑容。我不認為有文化等同于讀過大學,我永遠欽佩那些沒讀過大學卻知識淵博的群體,但那些對大學缺乏認同感的人,我不得不說,他們對大學的理解是膚淺而片面的。大學在我看來最重要的作用,是打開人生的視野和格局。這件事原本跟讀什么學校關系不大,但因為好的大學會擁有更好的文化資源、物質基礎和人文環(huán)境,這才造就了人們對名牌大學的渴望。這種渴望,本質是對人生格局的渴望。你很難看到一個名牌大學出身的畢業(yè)生囿于溫飽,但你會看到,更多普通高校畢業(yè)生為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擠破頭。那么,在普通大學就無法擁有更高的格局了嗎?未必。我大學時代的好朋友,研究生跨專業(yè)考取了山東大學,又一路考去了東京大學讀博,她的生活并沒有因為高考而被局限在一個小小的格局里,像大多數(shù)人那樣選擇留在家鄉(xiāng)小城,拼命考公務員。路是人走出來的,大學則是自己讀出來的。這種讀,不僅僅是一種對課本的解讀,更是對未來社會生活的摸索。大學里最該思考的問題,不應是我的大學四年究竟有沒有白讀,而是未來的我究竟想要怎樣的生活。我的表弟是個沉默的男孩,成績不算出色,最大的優(yōu)點是老實。昨天我和先生特地去他的新學校探望他。寢室里的少年們都有著青澀好奇的面孔,熱鬧寒暄過,我依次檢查他的床鋪、儲物柜,問他有沒有遺漏的東西,叮囑他好好學習,我第一次有了做“家長”的感覺。回程的路上,我跟先生說,不知道他今后能不能順利考上大學。先生說我這是母親式的憂慮。但我想,未來即便我真的做了母親,我也還是希望,在我的孩子努力考上大學之前,他能夠先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