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無時不在創(chuàng)造,但對于身處現代社會中的個體而言,創(chuàng)造力是否已經死亡?本期《單讀》從文學寫作、歷史敘事、生活方式,從個人到社會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回應了這個話題,作者以各自的方式,反思,批判,創(chuàng)作,抵御著同質化的侵蝕。如《歐洲馬賽克》探討了個體在不同層面上(時代、性別、國家、生存)的自我反省,反映了人本身的“創(chuàng)造”和“再創(chuàng)造”;互聯網的“叛逆者”杰倫·拉尼爾掀開這個行業(yè)的光鮮外衣,揭示個人利益是如何成為技術變革的犧牲品(《海妖服務器與我們的未來》);在譯者包慧怡眼中,當代著名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文字猶如“鳥之輕,羽之輕”,而這些看似躍然紙上的輕,卻是作者百般揣摩后的精確和堅定。這期依然有攝影、詩歌、小說,與讀者分享一種異質的視角、語言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