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禮儀到國家
宗族程式:16世紀的禮儀革命與帝制晚期中國的國家
珠江三角洲的禮儀革命
“禮儀革命”在中國各地的滲透程度
民間社會、禮儀一體
從社會史出發(fā)
人類學與中國近代社會史:影響與前景
19世紀的天地會:一個解釋
獨立的組織
半文盲環(huán)境中的文字
反叛的傳統(tǒng)
19世紀的演化
正統(tǒng)與異端的分歧
從祖宗到皇帝
中國皇帝的非正式帝國:明代宗教與地方社會的整合
以珠江三角洲為例
宗教信徒的正統(tǒng)
地域祭祀的整合
珠江三角洲例子的廣泛含義
明嘉靖初年廣東提學魏校毀“淫祠”之前因后果及其對珠江三角洲的影響
皇帝在村:國家在華南地區(qū)的體現
香港新界的傳說和禮儀
珠江三角洲的歷史演變
結語:鄉(xiāng)村與國家
從明代到民國
成文的和不成文的:成文族譜的政治議程
識字文化的群體資格
族譜是協約文書
內化了的宗族
宗族形成后的世系記錄
結語
佛山何以成鎮(zhèn)?明清時期中國城鄉(xiāng)身份的演變
對佛山的兩種看法
忠與義
鎮(zhèn)的治理:鋪與圖
社會分界:佛山的新來者
異議者:八圖與士紳
結語:佛山如何成鎮(zhèn)
宗族是一種文化創(chuàng)造——以珠江三角洲為例
宗族的語言
明朝的文化轉型:兩個例子
宗族壯大與經濟發(fā)展
結語
宗族社會主義與公家掌控: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潭岡鄉(xiāng)
組織結構
鄉(xiāng)政府的工作
仲裁:鄉(xiāng)之于鄉(xiāng)民
土地管理
鄉(xiāng)村關系
政治與接受
戰(zhàn)后的結局
結語:宗族社會主義、控制以及文化轉變
從華南到華北
告別華南研究
韋伯有所不知:明清時期中國的市鎮(zhèn)與經濟發(fā)展
市集與地域社群:華南的例子
士人的權力
江南的鄉(xiāng)鎮(zhèn)管治
一些評論
禮儀領袖
山西夏縣司馬光墓的土地與宗族筆記
地點
建社
確定世系
結語
動亂、官府與地方社會:讀《新開潞安府治記碑》
“青羊山之亂”
建立地方社會
潞安府與藩府的關系
結論
從身份到禮儀
明中葉的“猖亂”及其對“猖族”的影響
“猩亂”
政治斗爭
誰是“猩民”?
祠堂與家廟:從宋末到明中葉宗族禮儀的演變
家廟、祠堂與嘉靖年間的禮儀改革
宋明之間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祠堂”
明代珠江三角洲家廟式祠堂的演變
結論
現代中國的國家與禮儀:評“民間社會”論爭
引言
“國家”在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演化
社會規(guī)范與禮儀規(guī)范,孰輕孰重?
國家與禮儀:宋至清中葉珠江三角洲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