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韓國象山學與陽明學
第一章 韓國象山學的接受與發(fā)展
一 引言
二 高麗末象山學的接受
三 高麗末象山學的展開
四 朝鮮朝初期象山學的發(fā)展
五 結語
第二章 韓國陽明學的形成與發(fā)展
一 引言
二 陽明學的傳入與接受
三 陽明學接受期的陸王學傾向
四 霞谷鄭齊斗與韓國陽明學的發(fā)展
五 韓國陽明學的發(fā)展過程
六 結語
第三章 韓國陽明學的特性
一 引言
二 韓國陽明學的地位
三 韓國陽明學的內容
四 陽明學與韓國陽明學的比較
五 結語
第二編 韓國陸王學的形成
第四章 高峰奇大升的陸王學傾向
一 引言
二 學問淵源
三 哲學思想
四 陸王學的傾向
五 結語
第五章 栗谷李珥與陸王學
一 引言
二 陸王學的要旨
三 陸王學的接受與李珥
四 栗谷學的陸王學傾向
五 結語
第六章 晩悔權得己的陸王學心學體系
一 引言
二 權得己的學問淵源
三 哲學理論體系
四 格物說
五 實踐論
六 結語
第七章 明齋尹拯的陸王學
一 引言
二 學問的形成及淵源
三 哲學思想
四 陸王學的傾向
五 結語
第八章 白湖尹鐫的陸王學傾向
一 引言
二 學問的形成及其淵源
三 哲學思想
四 基于陸王學的闡釋
五 結語
第三編 霞谷鄭齊斗和韓國陽明學的發(fā)展
第九章 霞谷鄭齊斗的理氣論
一 引言
二 生理說
三 理氣合一論
四 體用一元論
五 結語:生理說的特點
第十章 霞谷鄭齊斗的心性論
一 引言
二 性情合一論
三 四端七情說
四 結語
第十一章 韓國陽明學與近代精神的形成
一 引言
二 霞谷鄭齊斗的近代精神
三 江華學派的近代精神
四 陽明學實學派的近代精神
五 結語
第十二章 白巖樸殷植與近代精神之展開
一 引言
二 樸殷植的近代精神之形成
三 樸殷植的愛國啟蒙運動
四 樸殷植的獨立運動
五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