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大國廣泛參與到國際經濟一體化浪潮中,并逐步形成了全球范圍的經濟一體化協定網,其基本特征是兩個“軸輻結構”,即以大國(集團)為軸心、中小型國家為輻條的軸輻結構和以中小型國家為軸心、大國為輻條的軸輻結構。1950年,美國經濟學家維納(Jacob Viner)提出的關稅同盟理論奠定了國際經濟一體化理論的基礎,并成為之后相關研究的基礎框架。維納對小國與大國結成關稅同盟后小國的經濟效果進行研究,并假設其不影響集團的貿易條件;之后國內外的理論研究放松了這些假設,分析規(guī)模相近的國家締結經濟一體化協定的經濟效果,并研究經濟一體化協定對整個集團貿易條件的影響,進而分析對世界經濟福利的影響。然而,理論界對于大國與小國締結經濟一體化協定后大國的經濟效果卻缺少分析,這恰恰是當前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任何一國在決定是否締結某一經濟一體化協定前,考慮的是對本國福利的影響,而非對整個集團乃至世界福利的影響。因此,從大國的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對中國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