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藝術學》是我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藝術學項目“比較藝術學體系研究”(09BA011)最終成果,于2012年6月正式結項(編號:藝規(guī)結字〔2012〕056號),本課題研究成果正式出版時,考慮使用“比較藝術學”這個學科名稱為宜。20世紀90年代,我國一些學者對比較藝術學有所研究,但多是受日本山本正男主編的《比較藝術學研究》六卷文集啟發(fā),并接受了其中的觀念和研究方法。如認為比較藝術學是“體系性藝術學”的階段或過程,最終體系性藝術學必然代替比較藝術學,甚至用體系性藝術學代替比較藝術學稱謂。這種觀念是把比較藝術學僅僅作為一種研究方法來思考的,而較少從學科的角度來認識比較藝術學。同時山本正男主編的《比較藝術學研究》是集德語圈研究者和日本研究者的成果文集。就內容而言,這些成果屬于造型藝術的比較范圍,也就是說是比較美術學的實踐研究成果,不屬于比較藝術學理論及其實踐成果?;诖耍菊n題從學科的角度,深入探討和研究了比較藝術學的體系和構架問題。提出了比較藝術學是本體論而不是方法論的觀點和主張,它超越了一般比較方法的含義,將比較的方法提升到學科的高度和范圍,從而使比較藝術學具有特定的視域、目的和對象,形成了跨國別(民族)、跨族群、跨文化、跨語言、跨學科視域的特殊研究,并將比較藝術學理論上升到世界文化范圍來認識和建構,使理論獲得自主性、可操作性、開放性和前瞻性的意義,也使比較藝術學具有了跨文化的整體性和文化包容性,其跨文化的視域具有本體論性質,具有時代的文化思想基礎。我們認為,這是本課題研究的意義與價值。比較藝術學的體系和框架較大,下設子系統比較學科,如比較美術學、比較音樂學、比較戲劇戲曲學、比較舞蹈學、比較電影學、比較設計學等。如此龐大的比較藝術學體系,用了三年時間完成此課題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