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一生經歷的事件幾乎包括了20世紀所有的重大事件,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中山艦事件、北伐戰(zhàn)爭、蔣介石上臺、汪精衛(wèi)叛變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等等,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都對茅盾或多或少有過影響,而茅盾也是或近或遠地在其歷史的時空里穿行。新中國成立后茅盾身居高位,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滿腔熱情到后來的謹小慎微,歷史地看,自有茅盾的道理,假如置形勢、大局及復雜的文藝界于不顧,一味我行我素,恐怕連他晚年替人平反昭雪的機會都沒有。茅盾在政壇上的所作所為體現了一個飽經風霜的歷史老人的政治智慧。有些學者以為茅盾的政治智慧是軟弱的,言下之意似乎茅盾應該在“反右”時沖鋒陷陣,在大躍進時拍案而起,方能顯示學者認為的“骨氣”,其實對歷史的評判理應講究置身于歷史的時空里,這樣才能看出一些深層次的東西。新中國的茅盾的“守正”、“守己”也同樣值得后人敬仰,“文革”前當文化部部長,去海南休息,所有開支竟自掏腰包。文化部部長的稿箋信紙自然不成問題,但節(jié)儉的茅盾常常把文章寫在廢紙的空白面。“文革”中來外調的人魚龍混雜,茅盾為了準確表達,不讓別有用心的人篡改記錄,寧愿自己字斟句酌地寫證明材料,但碰到驕橫不可一世的人,瘦弱的茅盾也會義正詞嚴,毫不示弱。1976年之后的茅盾是他心情最為舒暢的一個階段,他那德高望重而又孜孜不倦的形象贏得了世人的尊重,他那仗義執(zhí)言的“五四”風范讓許多作家感動,他對自己信仰的矢志不移得到中共全黨的敬重。晚年兩份遺囑閃耀著的光芒不光是政治上的也是人格上的,高尚與無私,伴隨茅盾一生。中共中央給茅盾“中國文壇的巨星”、“我國現代進步文化的先驅者、偉大的革命文學家和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的評價,是恰如其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