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關”地域概念的由來,顧名思義,就在廣州城的西部,特指廣州太平門之西,歷史上西關的版圖,就在今荔灣區(qū)老城區(qū)的核心部分。西關地域歷史悠久,與廣州二千多年歷史同在。早在二千多年前,即公元196年,漢高祖劉邦派使臣陸賈大夫南來向南越王趙佗勸降,就在今西場附近的古碼頭上岸登陸,在此筑泥城為駐地,歷史上稱“陸賈城”,以后又在駐地附近廣種蓮藕與荔枝樹,漸漸成為遠近聞名的“荔枝灣”。西關地域以前叫西郊或西園,因為這兒一片平原,河涌交錯,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南漢以來在這兒設有不少離宮別宛,如荔枝灣有昌華苑,泮塘有劉王花塢,流花橋附近有芳春園等。“西關’’這個地域概念真正形成的年代是在清中葉后。清朝廷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既要廣州對外通商,又規(guī)定外國商人不得與其他中國商人發(fā)生直接買賣關系,凡外國商人來華進行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為貿易的經紀和代理,這些指定的行商所開設的對外貿易行店,俗稱“十三行”,就設在西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關閉了福建、浙江、江蘇三處海關,廣州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通商口岸,規(guī)定所有進出口物品必須由十三行行商辦。可以說,當年全國最繁華的對外貿易中心就在廣州西關,此狀況一直延續(xù)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長達85年。如果從清廷設立十三行算起,長達156年之久。西關外貿經濟的繁華昌盛,對外交流的得天獨厚,使得中西文化教育也得以在西關發(fā)展。清晚期,廣州有三百多家私塾,大多設在西關,女子私塾增多,就讀的西關女子就越來越多。由于有了與男子同樣受教育的機會,她們較早接受歐風美雨的熏陶和洗禮,既有傳統(tǒng)文化底蘊,又能學貫中西,她們既出自傳統(tǒng)又時尚,既執(zhí)著又開放,既有學識又能為大眾服務,既能持家又能做一番事業(yè),這在當時廣州女子群體中可說是出類拔萃的,西關女子煥發(fā)出來的魅力讓世人刮目相看,顛覆了中國封建社會以男性為主的觀念,于是民間便有了“西關小姐”的美稱。歲月如梭。女人如歌。從麻石巷、木趟門走出的西關小姐成就了西關近當代史中的一段段傳奇。西關小姐可以說是一個歷史和文化的綜合符號,以群體的形象集中體現(xiàn)和代表了時代前進和潮流的方向,代表著廣州女性解放的先聲,代表著近當代廣州時尚與發(fā)展的生活態(tài)度。這些活躍在各個階層的新女性,大多是知識女性,既有女醫(yī)生、女學生、女運動員,也有女革命家、女藝術家等等,她們的生活方式、社會交往、學識等成為當年“時尚”的標志,至今仍為人們所景仰。西關人杰地靈,孕育了革命者區(qū)夢覺、潘景晴,醫(yī)學女杰謝愛瓊、張竹君、梁毅文、杜淦珍,早期航空員張瑞芬,粵曲粵劇名伶李少芳、郎筠玉、林小群,滅火英雄向秀麗,民間工藝大師陳少芳等一大批杰出女性,她們在各自人生的歷史舞臺上,譜寫一個個絢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