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種課程結構
本課程的適應性
雙語/雙文化的學前教育研究
一個適于特殊兒童的發(fā)展性方法
家長工作
第一部分 教室、一日生活制度、教師
第一章 教室物質環(huán)境的準備和布置
積木區(qū)的裝備和布置
娃娃家區(qū)的裝備和布置
美工區(qū)的裝備和布置
安靜區(qū)的裝備和布置
木工區(qū)的裝備和布置
音樂區(qū)的裝備和布置
玩沙玩水區(qū)的裝備和布置
動、植物區(qū)的裝備和布置
戶外活動區(qū)的設置
教室布置的變更
適應具有特殊需要的幼兒
附:各活動區(qū)可提供的材料細目
第二章 一日活動的安排
計劃時間
操作活動時間
整理和打掃
回憶時間
小組活動時間
戶外活動時間
集體活動時間
活動環(huán)節(jié)的轉換
附: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操作活動時間的情景
集體活動的情景
第三章 教師的集體
第四章 教師共同制定教育計劃
根據關鍵經驗來組織計劃會議
根據一日生活制度來制定計劃
根據個別幼兒的情況來制定計劃
把季節(jié)主題、節(jié)日活動與課程安排聯(lián)系起來
制定參觀、郊游及后續(xù)活動的計劃
計劃和評價建議概要
附:第一周的關鍵經驗
第二周的關鍵經驗
第二部分 認知發(fā)展的關鍵經驗
第五章 主動學習
一、運用所有的感官主動地探究
二、通過直接經驗發(fā)現事物之間的關系
三、操作、轉換和組合各種材料
四、對材料、活動和活動的目的進行選擇
五、掌握工具和設備的使用方法
六、進行大肌肉活動
七、自己的事自己做
第六章 語言
一、對別人講述自己有意義的經驗
二、描述物體、事件和關系
三、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
四、把幼兒說的話記下來再讀給他聽
五、從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得到樂趣
第七章 經驗和表征
一、通過聽、觸、摸、嘗、聞來認識物體
二、模仿各種動作和聲音
三、把模型、照片、圖片與真實的場號及事物聯(lián)系起來
四、玩角色游戲
五、用泥、積木等材料來造型
六、用不同的筆繪畫
七、進行聽、寫、讀的活動
第八章 分類
一、探完事物的特征并給這些特征命名
二、注意并描述事物的異同進行分類和匹配
三、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和使用物體
四、描述出某種事物所不具有的特征或不歸屬的類別
五、同時注意事物一個以上的特征
六、區(qū)分“部分”和“整體”
第九章 排序
一、對物體的各種特征進行比較
二、根據某種特征來排列物體,并描述它們之間的關系
三、通過嘗試把兩個系列的物品相匹配
第十章 數概念
一、比較數量
二、用一一對應匹配的方式來比較兩個數群的數量
三、點數物體和唱數
第十一章 空問關系
一、裝拆物體
二、重新安排和改變物體在空間的位置
三、從不同空間角度觀察和描述事物
四、體驗和描述物體的相對空間位置、運動方向和距離
五、體驗和表征身體的構造和各部分 的作用
六、學習確定教室、幼兒園、家及周圍環(huán)境中各種物體的位置
七、理解繪畫和圖片中所表征的空間關系
八、識別和描述各種形狀
第十二章 時間關系
一、按信號開始或停止一個動作
二、體驗和描述不同的運動速度
三、體驗并比較時間間隔的長短
四、觀察季節(jié)的變化
五、認識鐘表和日歷的功用
六、推測將要發(fā)生的事件并為之做好7隹備
七、制定計劃并完成計劃
八、描述和表征過去的事件
九、在講述過去和未來事件時使用常用的時間單位
十、識別、描述和表征事件的順序
對本課程的研究
附錄:一、教學方法概要
二、課程一覽表
三、幼兒活動資料的書目(略)
四、海伊斯科普可提供的視聽資料(略)
五、海伊斯科普兒童觀察記錄表
六、家庭訪問和評價程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