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德?雷尼埃(Henri deRégnier,1864—1936),后期象征主義詩人。原學法律,畢業(yè)后原準備從事外交工作,但他對文學極感興趣,1884年寫了第一首詩《平靜》。在風格上,他起初受巴那斯派影響,出版了詩集《翌日》(1885)。因喜愛魏爾倫、馬拉美的作品,雷尼埃不久即轉向象征主義,寫出《古傳奇詩集》(1887—1890)《鄉(xiāng)村迎神賽會》(1897)。晚年所作更加注重傳統(tǒng)格律,多寫十二音綴的亞歷山大體詩,有些詩句過于講究對稱的裝飾風格,歸于新古典主義文學,內容則以謳歌自然為主。1912年,亨利?德?雷尼埃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土。保爾-讓?圖萊(Paul-Jean,Toulet,1867—1920),幻想派詩人。其詩繼承了魏爾倫、邦維爾、雅姆這一傳統(tǒng),寫得極其精致,音韻柔和,他也像魏爾倫一樣愛好使用單音節(jié)詩句。他特別注重節(jié)奏和詞的音色。詩很簡短,常常是每首詩只用兩個或三個四行詩滲合組成,每句詩也只有六個或八個音節(jié)。他還在詩中加入現代民間語言,富于音樂感。他在詩中總是歌唱愛情、友誼、島嶼、鴉片、大海的正午、西班牙咖啡。卡爾科推崇他為幻想派詩人領袖。弗朗西斯?雅姆(Francis Jammes,1868—1938),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法國南方鄉(xiāng)間度過的,平日深居簡出。當他進入文學界時,法國詩壇已厭倦于象征主義的晦澀,而寄興于可感知的世界。1898年,他發(fā)表詩集《從黎明三鐘經到夜晚三鐘經》,富有鄉(xiāng)土氣息,愈來愈多地融入了民歌色彩。他用自由詩體寫過不少詩集。晚年愛寫十音綴詩,有《泉水集》(1936)以及詩集遺篇《泉水與火》。他還寫過小說、散文和四卷《回憶錄》。另外有《書信集》四卷,是他跟紀德、克洛代爾等人的來往書簡、札記,頗具文獻價值。保爾?克洛代爾(PaulC1audel,1868—1955),既是詩人,戲劇作家,又是外交官??寺宕鸂柕脑姵2捎迷S多節(jié)長短句自由組合,有些詩句有好幾行,而有些則只有幾個音節(jié),他稱這種詩式為“長短格”。這是克洛代爾獨創(chuàng)的一種新形式,除散文詩外,所作絕大部分都采用了這種格律。這個形式對于他那種豪放浩瀚、一瀉千里的歌行很合式、一致。保爾?瓦萊里(PaulValery,1871—1945),象征主義詩人。瓦萊里堅持詩歌應當是智慧的結晶,他在《論馬拉美的信》中說:“我非常喜歡在頭腦清醒、意識明晰時寫出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而不愿利用麻木狀態(tài)或不能自我控制地制造出最優(yōu)秀的杰作?!痹谠姼栊问缴纤缟泄诺涓衤伞K岢觥凹冊姟?,語言極精雕細琢之至;但是他的作品,不管運用什么古代神話或托詞,其內容卻完全是現代意識的體現,深邃而玄秘。馬克斯?雅可布(Max Jacob,1876—1944),超現實主義先驅。雅可布早在法國超現實主義興起以前,就打破了陳舊的藝術形式,以獨創(chuàng)的手法表現離奇荒誕的夢境。他的詩抒發(fā)了掩蓋在潛意識下面的內心痛苦,神秘但有時又以詼諧出之;他說:“我運用一切形式捕捉住我內心無意識的東西:不召自來的詞句、念頭的偶然聯(lián)系、日間和夜間的夢、幻覺?!钡胶髞恚脑婏L愈向口語化、通俗化轉變。紀堯姆?阿波利奈爾(GuillaumeApollinaire,1880—1918),超現實主義詩人。他并不排斥傳統(tǒng)。他的詩把傳統(tǒng)和現代趣味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傳統(tǒng)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古代以至近代的詩歌,從龍沙到波德萊爾,從他的詩中可以看到象征派詩帶給他的遺產,《醇酒集》中就不乏這類作品,如《萊茵雜詠》《米拉波橋》,這些意象豐富、音節(jié)優(yōu)美的詩都是詩人的名篇。另一方面是民歌。他從民歌吸取了那種明白如話、反復歌吟的調子,以眼前人物、風景入詩,仿佛急就,但卻了無痕跡。儒勒?絮佩維埃爾(JulesSupervielle,1884—1960),自然主義詩人,當超現實主義風靡一時之際,他不趨附時尚,宣稱寫詩“決不是為那些專門追求神秘的人讀的”;他在所著《詩藝隨想》中說:“我并不怕平庸……我怕的是不為人們所了解。”他接受以前的象征主義,特別是詩人儒勒?拉法格(他也誕生在烏拉圭首都)的影響較多。然而他有他自己的特色。他的詩明麗而淳樸,一般都是短詩,用詞簡潔,全不著意藻飾,而天然自成。他不強調腳韻,有些詩趨于散文化。弗朗西斯?卡爾科(Francis Carco,1886—1958),法國現代著名詩人。1910年卡爾科到巴黎后,就一直在蒙馬特爾、拉丁區(qū)過著流浪生活。他的詩受維永、內瓦爾、魏爾倫的影響,以平易流暢的悲歌風格寫他所接觸到的巴黎下層生活,以及愛情、友誼的回憶。詩很簡短,柔和,色調凄迷,充滿現代都市的哀愁意味。他筆下的城市或曠野景色常常是細雨濛濛的夜晚。歡樂也是短暫的。他眼睛所看到的是小酒吧、陰影、孤獨的步伐、一個悲涼而令人厭倦的世界。比埃爾?勒韋爾迪(PierreReverdy,1889—1960),超現實主義先驅。他的詩是即興的,多感覺的,通過“橢圓形的天窗”去捕捉閃爍動蕩的世相、飛逝的線條、隱約瞥見的人影。他說:“詩在有無之中……詩是我們和遁去的現實之間的聯(lián)系。正是這個不在,產生了詩?!北??艾呂雅(Paul Eluard,1895—1952),超現實主義詩人。無論在詩歌理論或創(chuàng)作上,他都更加強調了寫詩的目的性?!罢嬲脑娨憩F現實世界,并且要表現我們的內心世界和我們所夢想的那個改造了的世界。艾呂雅的詩屬于主觀型,直抒胸臆,熱烈執(zhí)著,自然天成,永遠保持著一顆詩人的童心。路易?阿拉貢(LouisAragon,1897—1982),法國著名詩人,作家。阿拉貢的詩只是在初期用自由體,其后無論韻節(jié)、句式都恪守法國傳統(tǒng)詩格律,但有時為了豐富節(jié)奏,他把腳韻跨行移到后面一行頭上,這樣他的某些十二音綴詩讀起來很像十音綴詩。晚年他有些詩句加長,甚至長到十八音節(jié)。他的詩也像他所推崇的詩人阿波利奈爾的詩一樣,不用標點。菲利普?蘇波(Philippe Soupault,1897—1990),超現實主義詩歌創(chuàng)始人之一。1919年,布勒東和他覺得“達達”虛無色彩太濃,于是以阿波利奈爾為會合點,創(chuàng)立了超現實主義。他們否定理性傳統(tǒng),試驗使用“自動寫作法”,憑記錄潛意識活動來寫作,蘇波和布勒東合寫了第一本詩集《磁場》(1920)。譯者簡介徐知免,1921年生于江蘇如皋,1945年中法大學法國文學系畢業(yè),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主要致力于法國詩歌、散文翻譯,譯作有《認識東方》《旅人札記》《米什萊散文選》《列那爾散文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