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球物理場特征及深部地質與成礦》統(tǒng)總結了中國重力異常、航磁異常、巖石圈結構、熱結構等地球物理場的特征,闡述了主要成礦域的地球物理場特征,探討了地球物理場與深部構造、礦帶之間的關系,并選擇云貴三江、中亞造山帶和南嶺成礦域以及中國東部、東昆侖、下?lián)P子等地火成巖與成礦關系等進行了剖析,從大陸地殼生長與演化角度對中國大陸巖石圈/軟流圈系統(tǒng)大災變與成礦大爆發(fā)的關系進行了總結;指出巖石圈尺度的再活化的不連續(xù)對于熱巖漿和流體上升的通道和成礦帶(以大型和超大型礦床群集為特征)的儲礦空間有著關鍵的控制作用,劃分出8種主要的巖石圈尺度不連續(xù)類型;提出從幔-殼深部尋找成礦作用根源的新思路,劃分了被擾亂的大陸巖石圈/軟流圈系統(tǒng)的3大類型及與之相適應的3個大類型的內生金屬成礦作用,以及太古宙克拉通小的熱擾亂產生金伯利巖巖漿和金剛石礦床。在大量實例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總結了大陸成礦的基本過程。《中國地球物理場特征及深部地質與成礦》可供從事地球物理、深部地質及大陸動力學等方面的生產、教學和科研人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