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科技的發(fā)展,作為我們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些曾經世代相傳的傳統(tǒng)手工藝技能以及與之相應的生產、生活場景,逐漸地淡出了我們的視野。在這新舊交替的時代,將那些正在湮滅、消逝的文化碎片作一搶救性的搜集、整理,用文字、圖像、媒介等形式,留下一個地域或一個民族的記憶,消除我們永久的遺憾和后人失去文化之根的惆悵,意義是極為重大的。為《民生七十二行》所“搶救性地挖掘并定格”的,正是與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行當。這些行當在履行各自使命的歷程中,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蘊涵著最深層、最生動的民族文化因子,有著深厚的文化、社會意義。就此而言,《民生七十二行》由應煥祺所著,《民生七十二行》的出版,也是對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一種有效的保護,一種生動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