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梁啟超評傳(套裝上下冊)》亦可稱作“梁啟超的思想史”。由于梁的思想一生均隨時而更新,故他的思想變化實是1890~1930年四十年中國思想史的縮影。是康有為今文經學的經世致用的傳統(tǒng)和變易思想,將這位農家子弟帶進了注定要失敗的維新變法的政治運動之中;亡命日本后,基于對西方自由思想“人本的”、現實的和歷史的考察,使他認同的近代西方的文化價值,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通過中西學“結婚”的方式,造就一種民族民主主義的新文化,用以塑造新的“民族之魂”,故有“新民之父”之譽。其后,因主張“政體進化”而與“國體革命論者”發(fā)生沖突;又主張通過獎勵生產的道路漸進地邁向社會主義的目標而遭到民生主義者和馬列主義者的共同聲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果后,當一代青年高舉西方科學與民主的旗幟之時,他卻一改往日之面目,競要人們以“吾先哲”的人生哲學來拯救被科學“異化”了的或可能“被異化”的世界。他一生均“不合時宜”,但他身后的歷史表明:拒絕這位改良主義思想家的教導,正是20世紀中國社會大起大落曲折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于21世紀初給這位頗受爭議的歷史人物立傳,就是從他與20世紀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關系出發(fā),透視梁啟超學術思想的本質。譚嗣同是一位“遍遭綱倫之厄”的世家公子,自幼深愛船山天人、道器之學,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慘遭敗局的刺激下,神速地走上了維新變法的道路。他主張,中國惟“盡變西法”方能新生,而每一個中國人,只有以仁愛之精神,貫通儒、佛、耶三教,力挽狂瀾而救世,才能真正進入“大同世界”?!鞍偃站S新”失敗后,其殉道精神是這位“典型”的改良主義政治家的典型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