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643-712)專宗華嚴,是唐代闡釋華嚴經義學與建構華嚴教義學的一代學僧。他基于“經論互補”的佛學立場,依據(jù)作為印度佛教“經王”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以晉譯六十華嚴為對象,暢演華嚴經義學,最終完整地建構了博綜諸家的華嚴教義學體系,充分展示其中國化佛教體系建構的自覺意識,成為晉代以降的“格義佛教”類型轉向“證義佛教”類型的重要人物,完成了中國化佛教最具理論色彩的華嚴教義學體系,并因此而被后世推尊為“華嚴三祖”。法藏一生所著力建構的華嚴教義學理論,如別教一乘、如來藏緣起、法界統(tǒng)觀、五教判、六相圓融、十玄無礙、行位果德論等學說,無不成為后世華嚴宗義學的重要理論基石,不僅奠立了中國華嚴宗的義理.架構,影響了天臺宗、唯識宗、禪宗,而且影響遠及日本與鮮,推動了朝鮮和日本華嚴宗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成為東亞華嚴學的主流學說。法藏在佛教史上最顯著的歷史貢獻,即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