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人人都想要的,對幸福的追求是一個人從心靈深處發(fā)出的呼喚。在恩格斯的理論里,“每個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種“無須加以證明的、顛撲不破的原則”。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幸福是一個經常變幻的不等式:富裕不能帶來幸福,貧窮不能奪走幸福;名利不能增加幸福,苦難不會減少幸福。能夠萬事如意、一生無憂,大概是每個人都在追求的至高境界。然而。一帆風順、一路平安只是一種良好的祝愿,世間萬象矛盾叢生,現實生活奇異復雜,充滿了糾葛和不如意,并且這種不如意?乎于每個人都是客觀存在的。但在生活中,有些人總是能夠笑口常開,感覺幸福,有些人卻總是憂心忡忡,感覺痛苦。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源都不在于財富的多少,也不在于時運的青睞,而在于每個人的心理不同。人生的一切痛苦都源自束縛,讓喜歡安詳平淡的人去不斷地追求名利,讓愛好奮斗的人坐享其成,都是對人本性的束縛。只有順應各自的本心,生活在自己的環(huán)境之內,才會感到身心舒暢,痛苦和煩惱也就不復存在了。人生的經驗同樣告訴我們,幸福還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矛盾選擇:得到了,也許你并不幸福;失去了,也許你獲得了?多的幸福;接受了,也許是你幸福的損失;給予了,也許給你換來了幸福的倍增。所以,今天的每一個人,即使衣食無憂,功成名就,仍會感到自己不幸福。生活中的很多人,即使實現了很多的夢想,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仍會常常產生這樣的困惑:我是幸福的人嗎?我的幸福究竟在哪里?幸福不是客觀存在的,也不是鏡中的虛像,而是一種感知,當你覺得幸福的時候,幸福就來了。幸福是一種心靈的觸摸。如果你找不到幸福,那不是與幸福無緣,而是對幸福缺乏感知。找不到人生的意義,你就永遠找不到幸福之門的鑰匙。衷心地希望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能“S-作著,幸福著”,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自己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后努力地去追求。幸福不是孜孜以求得來的,不是費盡心機奪來的,不是出手闊綽換來的,它在內心平和的人生態(tài)度中,它在無欲無求的生活觀念中。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取決于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而取決于人們的心態(tài)。幸福在于心境。如果每天看到、想到的都是生活中的負面因素,又怎么能夠快樂起來呢?只有事事都退一步想,才能為自己營造出寬松的心境,才能活得開心,活得瀟灑,活得快樂。如果每天你都可以帶著快樂心情起床,帶著快樂的心情出門;上班途中,不再關注擁堵的路況和熙熙攘攘的行人,而是將目光轉向那些帶著午餐盒蹦蹦跳跳上學的孩子、挽著愛人的手面帶微笑的情侶;在你心情特別好的時候,向他人微笑,你會得到他們的回應,也會發(fā)現聿福其實很簡單。幸福是白居易“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的流連忘返;幸福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自得;幸福是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