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遠古時期,并沒有區(qū)分食物和藥物的概念。由于大自然的殘酷,為生存所需,先人便把一切能食用的動植物都吃進去,久而久之,漸次分辨出哪些動植物可以補充能量,而其他一些動植物雖然也能充饑,但有較強偏性,不適宜經常食用或不是任何人都能食用,還有部分食物不在特殊狀態(tài)下則不能食用。于是,就有了藥物和食物之分。中醫(yī)講究“藥食同源”,藥膳則是最能體現(xiàn)這一理念的養(yǎng)生方式了。現(xiàn)代“藥膳”一詞,自1982年問世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在膳食中添加藥物,才能叫藥膳,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物,藥借食力,食助藥威,這種藥食相助的特殊食品,既能食用飽腹,又可保健養(yǎng)生。藥膳中的藥物是為了增加食物的偏性,并用此來糾正人體之偏,使身體達到新的平衡。在這里,對癥是關鍵,漢代《金匱要略》中記載:“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補體,害則成疾?!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對癥呢?就是要根據(jù)季節(jié)時令的不同、保健訴求的不同、疾病成因的不同、疾病癥狀的不同、自身體質的不同而合理選擇符合自己需要的藥膳。我們要關注自己的身體,及時了解身體的變化,以便選擇合適的調養(yǎng)方式。本書根據(jù)疾病性質選擇了千余例實用有效、方便家庭制作的藥膳,詳細講述了適用人群、用法宜忌、制作方法、功效等,您可以根據(jù)食物、藥物之性,結合身體素質、疾病性質、四季特點而綜合掌握,合理選擇,科學搭配,變“良藥苦口”為“良藥可口”。